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国教师 《画古树》教学中的图像识读策略研究
《画古树》教学中的图像识读策略研究

来源:中国教师 作者:付莉莉 李朝霞

    北京市通州区玉桥小学  付莉莉  李朝霞

    【摘要】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特别是造型表现类型的课程中,图像识读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作业效果。本文以《画古树》一课的教学过程为例,分析研究小学三年级学生在图像识读方面存在的障碍,以及如何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应用多种图像识读方法,整合形成本课独有的图像识读教学策略的过程,并分析策略应用的效果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小学美术;图像识读;策略;课例

    【正文】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视觉形象是核心素养生发的基础,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属于基本素养,而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则是衍生素养。特别是在造型表现类型的课程中,图像识读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作业效果。《画古树》是人美版小学美术第六册第9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为:观察照片上古柏树的特征,用线描的形式表现一棵古柏树。图像是美术表现生发的基础,怎样识读照片上的古柏树,看出更多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化为线描作品,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以《画古树》一课的教学为例,研究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分析小学三年级学生古树图像识读水平和绘画表现水平现状,适应学情,整合多种提升学生图像识读素养的教学方法,形成本课的图像识读策略的过程,并分析策略应用的教学效果和借鉴价值。

    一、小学三年级学生古树图像识读水平和绘画表现水平现状分析。

    课前学情调查表明,三年级的学生能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树木,如杨树、柳树、松树等,但是并没有刻意观察过不同品种树木的树形、树干、树叶等特征。他们能根据树木特征大致区分古树和非古树,但是古树多见于名胜古迹周边,在城市中并不常见,对古树的图像识读经验就更少了。另外,三年级的孩子还没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所以图像识读的目的性和条理性都比较差。在绘画表现方面,三年级的孩子处于意象表现期向写实期的过渡阶段,他们笔下的树,还是概念化的、简笔画形式的树。所以,“画古树”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挺难的。

    二、 适应学情,整合多种图像识读方法,形成本课图像识读教学策略。

    1.精心筛选图片资源,为识读图像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任务驱动式教学,让学生带着任务识读图像,明确识读图像的目的。

    3、局部放大法和对比法相结合,识读柏树的树皮和树叶特征。

    要想画出柏树的特征,细致的观察是前提。生活中,有的孩子根本分不出哪是松哪是柏,不会仔细地去观察松树和柏树的树皮、树叶的局部特征,更不会把两种树放到一起对比,此时,采用局部放大法和对比法相结合,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首先并列出示柏树和松树树干局部的放大图片,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找到区别。学生能直观的看到:松树的树皮是一块一块的,像鱼鳞一样,柏树的树皮是一条一条的,像麻绳一样。从而真正体会到唐代文人王维所说的“松皮如鳞,柏皮缠身。” 

    再将松树与柏树的树叶局部图片放大,并列出示,让学生观察区别。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区别:“松树的树叶像针一样,柏树的树叶比较细碎,像鱼鳞一样。

    局部放大法和对比法的结合应用,学生清晰的看到了松树与柏树树干、树叶的区别,良好的图像识读结果,为后面的造型表现活动打好基础。

    4、肢体演示法和简笔画概括法相结合,帮助学生识读树形特征。

    5多种示范方法相结合,识读线描表现方法和创作过程。

    学生在充分识读图像的基础上,掌握了轩辕柏、二将军和问天柏的树干、树叶和树形特征,就要进行线描写生的创作了,毕竟,图像识读的目的是为了创作。线描古柏树的绘画方法和创作过程,采用多种示范方法相结合,动态展现出来。第一,树叶的多种表现方法。PPT先展示教师范画中树叶的局部特写,再展示同轨班学生作业中的不同树叶画法,使学生清晰的看到可以用不同的点、线、面组合表现树叶。第二,树形特征和树干上的线条表现,教师将课前绘制的四开范画贴在黑板上,便于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参考。第三,用马克笔和四开素描纸,当堂示范轩辕柏完整的绘画过程。至此,用线描的形式表现古柏树的方法和过程清晰的展现给学生。

    6、采用展示评价法识读同学的线描作业,反馈教学效果。

    展示评价作业环节,将作业展于黑板,学生看一看、说一说,你喜欢哪张作业?他画的是哪棵树?树形特征表现得准确吗?树叶和树皮上的花纹,点、线、面丰富吗?有疏密变化吗?你觉得哪张作业有问题?问题出在哪?评价学生的作业,也是图像识读过程,是对教学效果的有效反馈。

    三、本课教学效果分析及图像识读策略借鉴价值。

    1.本课教学效果分析。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积极回答问题,参与度高,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顺利完成。当堂展示作业34张,课后全班共计收作业45张,能够表现出写生对象的树形和树干、树叶特征,点、线、面变化丰富,构图大方的优秀作业32张,优秀率71,能基本抓住树形特点,但树叶、树干表现不够细腻的作业13张,良好率29%。这样的作业效果,跟课前调查中学生所画的简笔画式的树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2.本课图像识读策略的借鉴价值。

    在《画古树》一课的教学中,围绕“用线描的形式表现一棵古柏树”这个教学目标,教师课前精心筛选图片资源,课上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局部放大法和对比法相结合,肢体演示法和简笔画概括法相结合、多种示范方法相结合、展示评价法等多种形式,在教师引领下,学生有目的有条理的识读轩辕柏、二将军和问天柏的图像特征,这一图像识读策略的实施,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图像识读素养,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将这一图像识读策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稍加改动,便可灵活应用于图片写生和实物写生等造型表现课程中,比如《厨房一角》、《画玩具》、《细致的描绘》等课,借鉴价值比较大。

    总之,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根据学情,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的图像识读策略,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图像识读素养,并带动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其它素养的提升,从而整体提高小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

    参考资料: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小学美术教学策略》尹少淳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学科教育心理学》 齐建芳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