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国教师 小学劳动教育基本要素与实践模式研究
小学劳动教育基本要素与实践模式研究

来源:中国教师 作者:高浩


    山东省乳山市南黄镇中心学校  高浩

      要:劳动教育有别于文化课,既要培养小学生的劳动精神,也要确保教育过程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但是在劳动教育中也存在些许问题,难以达成全员参与目标,劳动实践缺乏场景化内容,以及劳动评价过于刻板,都会让小学劳动教育水平难有提高。为此,本文分析了小学劳动教育基本要素,同时提出了小学劳动教育满足基本要素的实践模式。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生;全员参与;劳动场景;劳动评价

    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1]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劳动精神,又应当如何开展劳动实践课程,成为值得深入探索的教育课题。鉴于此,结合劳动教育特点和教育实践要求,进一步探讨了小学劳动教育基本要素与实践模式,现作如下分析。

    1小学劳动教育基本要素

    1.1参与全员化

    劳动教育首先是全员化的共同参与,任何一个学生参与不到位,劳动教育的效果都并未完全达成。在以往劳动实践中也能够发现,会有一些学生存在浑水摸鱼、积极性不高、参与度有限的问题。这样就很难培养小学生对于劳动精神的理解,对于劳动实质的感悟,对于劳动生命的敬畏[2]。为了确保所有学生均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劳动教育有必要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这是小学劳动教育基本要素,且是针对全员参与的一个重要前提。

    1.2劳动场景化

    劳动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不是如文化课一样仅需对理论仅需思考。如果劳动教育没有场景化,学生就很难理解自己在劳动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应尽的责任。所以,劳动场景化是小学劳动教育的一个基本要素,应当为学生创建具体的劳动场景,并引导小学生在劳动场景之下完成自己的劳动任务,进而感悟劳动过程中自己的付出与获得。

    1.3评价人性化

    小学劳动教育应该是人性化的教育,这种人性化应当体现在具体的劳动评价之中。每一位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思维方式有异、劳动感受并不完全相同、参与劳动的方式也略有差异。所以,劳动评价不能以统一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的付出,劳动评价应当以人性化视角去衡量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

    2小学劳动教育满足基本要素的实践模式

    2.1分组推进全员参与劳动体验

    在提出劳动实践任务后,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小组共同努力完成组内劳动任务。这样的劳动教学方式,可以尽量保证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每位学生在小组之内完成自己应尽的劳动义务。而分组之后各个小组的劳动成绩也会显露出来,那么就有了一个对比和衡量的空间,让各个小组形成竞争意识和荣誉感,进而深刻体验到劳动的意义。每位学生以小组任务为共同目标,在小组劳动过程中发挥出个人能力,帮助小组获得劳动荣誉,进而产生了深刻的参与感。而组内成员形成互帮互助,在共同进步的情况下更易获得劳动体验。这种帮助队友和劳动过程中共同进步的思想,对于每一位学生都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2.2借助社会力量还原劳动场景

    无论学校如何打造劳动场景,都必然会与真实劳动场景存在一定的环境差距。所以,劳动课脱离学校回归社会,才是真正还原劳动场景的一个教育方式。为此,需要借助社会力量,通过不同职业化的劳动场景,来塑造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例如,教学生做饭可以来到食堂后厨,在那里学生能够看到真正的美食劳动技术,体验到五谷杂粮的人间烟火味,去感受这一做饭的场景时劳动参与感瞬间爆棚。再如,植树劳动实践中,可以带领学生来到植物园,去与那里的工作人员一起修剪树枝、培育花草,那么这样接近自然的植树劳动环境,也必然是最真实的劳动体验。

    2.3坚持以人为本劳动教育评价

    无论劳动结果如何,教师都要给出最中肯的教育评价。这种劳动教育评价来自于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参与的情况、体验的成果。一方面,可以将全员参与做一个量化指标,让学生每次参与劳动实践中记录下具体的劳动时间和任务达成率,以此来衡量学生在小组劳动任务中的付出。另一方面,可以要求学生写下一篇关于自己的劳动感受。劳动感受方面的写作内容,主要是对劳动体验之后的一些想法。这样可以了解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劳动,以及学生是否真正感受到劳动的意义。那么也就回归了劳动教育本真,体现出了劳动教育的思想引导价值。从参与和体验两个维度给出人性化的评价,将启发小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劳动实践,真正发挥出劳动教育优势,培养出爱劳动和会劳动的优秀青少年。

    3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劳动教育基本要素,主要是参与全员化、劳动场景化、评价人性化。在具体的劳动教育实践当中,建议教师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分组推进全员参与劳动体验的教学模式,同时借助社会力量还原劳动场景,最终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劳动教育评价中培养小学生的劳动精神。

    参考文献:

    [1]魏群.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以“少年农学院”为例[J].试题与研究,2021(35):35-36.

    [2]李桂东.志愿者小组服务劳动模式——滨州市沾化区富源街道第四小学特色劳动教育案例[J].试题与研究,2021(35):137-13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