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从《春秋繁露》看董仲舒的人性论
从《春秋繁露》看董仲舒的人性论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王莹

     

    苏州科技大学   王莹
    摘要:笔者主要是通过分析《春秋繁露》中董仲舒人性论与哲学以及政治的关系来具体探析董仲舒的人性论。以天人感应作为其人性论的哲学基础,认为性善情恶,提出天赋善恶论;的人性论是为其现实政治所服务,强调王教对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关键词:天赋善恶;性善情恶王教人性论
     
    在汉代以前,先秦儒家就已经提人性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到了汉朝,董仲舒在前人的基础上,人性论提出自己的见解,主要见于他所作的《春秋繁露》中《深察名号》和《实性》两篇。本文将主要围绕这两篇对董仲舒的人性论进行诠释。
     
    一、人性论与哲学
    董仲舒是以天人感应作为他人性论的哲学基础的。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提到:“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天有阴阳禁,身有情欲,与天道一也。……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言人之质而无其情,犹言天之阳而无其阴也。”人的性情与天的阴阳一致,天有阴阳,所以人有善恶之性;天的性质决定了人的性质天的运行规律决定着伦理价值观的取舍方向。董仲舒在《为人者天》中说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人之本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天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宇宙万物皆由天决定,人也不能例外。人的一切都源自于天人在天地万物中最为尊贵,因此,只有人能够与天相合。而既然人的一切皆源自于天,那么人性也就出自于天。
    天有阴阳二面,人有情性之别,情对应于阴气,性对应于阳。天扬阳抑所以人也应该扬善除恶。而“性情相与为一瞑。情亦性也。谓性已善,奈其情何?故圣人莫谓性善,累其名也。”情和性虽有不同之处,又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性属善质,情属恶质,出生时情与性相伴而生。所以董仲舒从普遍性的、形而上学的意义上,将人性定义为“天赋善恶”。
    然而,董仲舒又认为就每一个具体的人来分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所处文化环境不同、个人道德自觉体认和努力不同,从而形成三种不同的人名面貌:情欲极少纯乎善的无须教化的圣人之性;情欲极多,生而几无善端,经教化也很难为善的斗筲之性;虽有情欲,经过教化而后能为善的中民之性。“圣人之性”与“斗筲之性”都不是董仲舒所要讨论的范围。董仲舒所要讨论的是存有善质而尚未为善,经教化可以引导为善的“中民之性”。但是,这里的“圣人之性”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因为它是人们心目中纯善的象征和道德的化身,是人人时刻反省自身,改善自身的终极目的。此种目的是现实中的人无法达到的,正因为如此,“圣人之性”才有了更为广泛而深刻的价值意义。
     
    二、人性论与政治
    从《春秋繁露》中不难看出,董仲舒的人性论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前文已经说明董仲舒将“中民之”作为他探讨人性论的主要对象,这是因为董仲舒的人性论的落脚点是强调王道教化,圣人不需教化,斗筲无法教化,只有性未全善的中民符合董仲舒的王道需求。中民有性有情,性善情恶这正是董仲舒实现王道政治的前提。实现性善、抑制情恶要靠心来实现。但是,心只能使恶不发,而不能彻底根除恶。这说明恶与善始终是在一起的。而且,心虽有“袵”的作用,但在董仲舒看来,也并非人人皆能趋善避恶。所以,要实现性善,还必须通过王者的教化。“ 性者,天质之朴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
    所谓王教,就是由王,也就是天子,来实施对中民的教化。“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董仲舒认为王的特质是具有“圣人之性”的统治者,受上天之命来引导人们向善的。“王者亦天之子也”,“王者,天之所予也”既然为天之子,那么他就具有与天同样的作用并且天子只有按照天的要求才能治理好国家。“夫王者不可以不知天……为人主者,予夺生杀,各当其义,若四时;列官置吏,必以其能,若五行;好仁恶戾,仁德远刑,若阴阳。此之谓能配天。天子只有按照天的要求才能治理好国家。?
     
    、董仲舒人性论的历史影响
    总体来说,董仲舒的人性论是以天之阴阳对比人之性情,提出天赋善恶强调王教对人性的重要性。无论是从人性论与哲学的关系,还是和政治的关系,都不难发现,董仲舒探讨人性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王道,有很明确的现实意义。所以他的人性论很符合专制统治者的需要,也正因为这一点,儒家思想才摆脱夹缝中生存的尴尬境地,这也是董仲舒会被称为“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的原因。
    董仲舒的人性论主张是基于其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学说基础之上的,由天道论人事,分性为三品,对后世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董仲舒的人性论上承孟荀,下开唐宋诸家。“以阴阳言始于董子。”将阴阳说人性联系在一起是董仲舒的首创,这一思路对魏晋思想家产生了影响。例如周敦颐的“无极之真”中的性离不开阴阳二气。另外,董仲舒对于性情关系、义利关系的论述,也直接影响到宋明理学的发展。例如,二程将董仲舒的“性未善”发展为“气秉之性”和“天命之性”的不同,经过朱熹对“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论证,完成了儒家人性论的总结。所以,用承前启后来概括董仲舒学说的历史地位可以说是最为合适的。
     参考文献:
    [1]班固.·董仲舒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苏舆.春秋繁露义证·深察名号[M],北京:中华书局,199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