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触动灵感本源 挖掘极致想象—浅谈小学美术课中如何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触动灵感本源 挖掘极致想象—浅谈小学美术课中如何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高云

     

    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腰站明德小学   高云
    【内容摘要】有则发人深思的故事,说的是日本、美国、中国孩子画苹果的事。由于教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一样。中国的孩子画苹果,则是由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苹果,规定出先画左后画右,这里涂红,那里涂绿;日本的孩子画苹果,由教师拿着苹果,让孩子观赏后作画;美国的孩子画苹果,教师提一篮苹果,任小朋友每人拿一个画。结果中国孩子笔下的苹果画得最像。这故事给我触动很大,我认为:向孩子传授知识的方法,应该向日本、美国的教师学习,给学生们创造条件,让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察、分析注射给学生,把学生变为机械的接受知识的机器,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
    【关键词】引导  学生  想象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疑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想象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素质才能逐步得到提高,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我在美术教学中发现有一些学生的想象能力特别强,在美术课中总会有一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奇思妙想,而大部分学生则表现平平。这种现象使我产生了一个人的想象能力是先天的认识,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想象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而在美术课中培养学生勤于联想的习惯是培养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在美术课中有效地培养学生勤于想象的习惯,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与反思的课题。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教师应该起主导、顾问的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合作意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在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学生大胆想象,对于学生来说就要教师有创新的引导。
    一、触动灵感本源——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原型
    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学生的创造灵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因此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寻找合适的原型是激发创造灵感的前提。在创造的开始和准备阶段,学生总会受到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在人类的绝大多数的创造都是在原型的基础上实现的。
    通过实践,我认为教学中使用的原型应简洁有趣,例如在小学美术第七册《生活日用品的联想》中,选用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日常用品作为启发学生联想的原型。在这节课,我通过课件(勺子的联想)的展示,一把木勺通过不同方向和位置的变化展开联想,如:横着的勺子可以联想成小乌龟,竖着的勺子可以联想成跳舞的小人和钟表等形象。当学生们都被这些具有创造性的作品深深吸引时,我及时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创造出让人们赞叹的奇思妙想呢?其实非常简单!学生们对此都充满了好奇心。我接着问学生:“你会加法吗?”这时课件出示了一个可口可乐的易拉罐、又出示了一辆蒸汽火车,当中有个大大的加法的符号。在学生们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出现了一辆“可口可乐火车”。“原来是这样啊!”学生们恍然大悟。学生们被这简洁有趣的创造方式吸引了,纷纷要求进行自己创作。由于学生在这节美术课中受到了自己熟悉的原型物的启发,简单而又有趣的创造方法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欲望。其中有一些学生的作业让我记忆犹新,他将眼镜联想成了两只手拉手肩并肩的小人、将木勺联想成三弦琴、将木铲添画成火箭。是发散思维的灵感来源,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是学生们熟悉的事物,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恰当的引导,都会成为激发学生灵感的原型。
    二、给学生安上飞翔的翅膀——创造想象的必备条件
    在六年级美术课《学画中国画——麻雀》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创作一幅画。我们可以把不同动作的麻雀制成活动图,通过演示,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设想:是飞行、还是站立的,是在地上觅食、还是在树上嬉戏。配置什么样的景物,景物如何出现?聚散关系如何处理等等,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构图。这样就会由学一自己设计出不同动作、不同配景的千变万化、形式多样的图画来。像这样的教育,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培养出一批想象力丰富的学生。
    三、保障最重要——提供想象的内容和时间
    想像是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度极高的思维法式,它可以不遵循一定的规律和逻辑,具有变化多端,不可重复,无法预测的特点。比如,当在黑板上出示一个“0”时,学生们会想到是数字零、张大的嘴巴、车轮等等。在自由联想的过程中,通过课堂的讨论与交流,学生们把自己想到的东西告诉大家,会直接或间接给别的学生带来启发,即使个别学生的思维暂时没有活跃起来,别人的描述也会给他的思维带来启发,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在小学美术第五册《各种各样的鞋》教学中,我采取了故事接龙的游戏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故事的主角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鞋子,当这只普通的鞋子到了不同对象的手里就会有不同的用途。在这个游戏的开始我对学生们说:“这只鞋子到了老鼠的手里,老鼠会将鞋子当作什么使用呢?”这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由于学生们刚开始时的思维暂时没有活跃起来,就有了很普通的推测:“老鼠会吃了鞋子!”,“那这只鞋子好可怜啊!有谁有新奇的想法啊?”我通过这样的心理暗示,来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更大胆的想像。于是学生的想像开始大胆起来:“老师,这个老鼠是个工程师,他把鞋子改装成了汽车,开着它到处旅行!”,“想像力真丰富!”及时的鼓励使学生们思维开始活跃起来,鞋子变成了老鼠先生的船、房间等等。为了更加能够扩展学生们的自由畅想的发散性思维,我又对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想像空间:“鞋子又到了谁的手里,你们猜猜看?”,学生们参与想像激情开始被点燃了,到了大象那里、老虎、外星人等等……。不同的对象就会带了不同的联想“风暴”,学生们的想像之广、联想到的鞋子用处之多,可能当初是鞋子的发明者所没有预料到的。
    四、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最关键
    让学生对一种事物进行联想,举一反三,扩散思维,教师课上的创新引导非常重要。所以就要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范画启发和语言引导, 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扩展思维,通过绘画、语言表达的 形式大胆表现自己的感受。通过教师范画及语言的引导启发,学生再进行联 想、讨论交流,有创造性的把太阳想象成很多模样,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想象,极少重复。这样本课的重难点很容易就突破了,他们用基本形描绘出自己心中 新颖、别致,最美丽的太阳。原来绘画离我们生活这么近,这样的课学生非常喜欢上。
     总之,要想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就必须放开手脚,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充分的时间,提供可展开想象的话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步放飞想象的翅膀,达到创新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赵东威•小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10.60-69
    [2]章志光•教育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0-39
    [3]周一贯•《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研究概观》•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
    [4]《中小学教材教学》(供小学用),2001.22第8期第4页
    [5] 转引自《美术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11期第19页
    [6] 陈捷•《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1979.2-7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