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我为中考文科综合“评析类”问题开药方
我为中考文科综合“评析类”问题开药方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申亚娟

     

    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蝉房学区蝉房中学 申亚娟
    论文摘要:中考文综试卷思想品徳部分(2016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中评析类问题命中率非常高,学生失分较多,本论文针对学生出现的部分典型问题开出“药方”,归纳出具体的答题策略,旨在提高学生中考得分率。
    正文:
    一、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评析类问题的涵义和特点
    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评析类问题是指给出材料,设定具体的言行或者情境,要求学生通过已学知识技巧性的对此类言行或者情境进行有效地合理地分析和说明,该题型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此类题是对判断题和分析说明题的综合、教材知识和社会实践的综合。第二、具有较强的判断性。第三,具有联系实际生活的实践性。且隶属于中考非选择题八大题型之一,一旦涉及分值还较大,很多同学难于轻松去除病灶,往往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打口水仗 ”、“了了几字,无话可说”之类的问题。
    二、对症下“药”,答题方法解析
    现在我就以河北省2016年中考第25题为例,为此类问题开出药方.
    材料:一名快递员驾驶的三轮车与一辆出租车发生剐蹭,出租车便辱骂并连续抽打快递员耳光。虽然当地警方迅速展开调查,对打人者处于行政拘留10天的处罚,但这一打人视频被传到网上后,还是引起网友持续的关注,众多网友纷纷谴责打人者,一些“义愤”的网友为了给快递员出气,轮番侮辱和恐吓打人者,甚至直接上门骚扰。
    问题:请对网友的“义愤”之举做出恰当评价。    
    解答此类问题可以按照“找主体------行为定性------理论依据------正确的立场(或做法)的思路作答。
    第一、找主体,就是确定好这道题是对谁的行为进行评析。本题中是对“轮番侮辱和恐吓打人者的义愤行为”进行评析,而不是对“众多网友纷纷谴责打人者”中的“网友”的行为进行评析。
    第二、行为定性,如果没有特别指明是从哪一方面进行评析,一般都是从道德和法律两个角度来评析。法律角度是指确定此行为是否是违法行为,哪类违法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道德角度是指确定此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原则,具体要从尊重帮助他人、平等待人、与人为善、诚信、责任、公平正义的原则去评判。在此题中对于“轮番侮辱和恐吓打人者”的网友的行为既不符合道德原则又是违反法律的行为。
    第三、理论依据,是指此行为违反的法律或原则,及没有行使什么权利,或者没有履行什么义务,这样做的危害和意义等方面都可以作答。此题中的“轮番侮辱和恐吓打人者的行为”从法律角度上讲,我国法律规定,任何人不得故意或者过失造成他人受伤或者生病,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网友的行为是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行为,同时,轮番侮辱和恐吓行为也会造成打人者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的侵犯,要知道即使是罪犯也有人格尊严权,“直接上门骚扰”侵犯了他人的私人领域----私人住宅,侵犯了打人者的隐私权。对社会来说破坏社会主义法治,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表明正确地做法或立场。如果是正确的行为应指出“我们应该进一步……”“我们应该继续……”如果是错误的言行应指出“正确的做法(观点)应该是…….”是违法的还应该指出合法的做法。本题中“打人者”固然有错,但是网友伸张正义的方式却没有限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应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如果不加谴责,传递的将是“以暴制暴”的负能量,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有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所以对这种行为应该加以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
    本题涉及的分值3分,并不大,所以不用太过具体,从道德和法律两个角度分析就可以了,所以答案可以这样表述:
    网友的“义愤”之举是非正义行为,突破了法律的界限(违法行为),侵犯了他人合法权益,应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
    其中,“非正义之举”是道德定性,“突破了法律的界限”是法律定性,“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是依据,“应受到道德和法律的谴责”是表明的立场。
    三、慧眼识“病”,练习巩固
    下面我们来看同学们的答案,
    学生一:“1.是对打人者不正确行为的严厉谴责。2.体现了社会中的正能量。3.应该采取正当的方式,尽量不采取过激的行为。”这份答案,首先对行为主体的定性方面就存在理解性错误,出现了“正能量”这个词,这个同学明确对非正义行为进行谴责是正确的但是忽略了用非正义的方式去谴责非正义的行为也属于非正义的做法这个点,且本答案并没有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进行评价,做法的答法上也没有明确指明应用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只是知道他的行为方式有错误,却不知道用道德和法律的知识纠正错误。所以只能给1分。
     学生二:“1.法律: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2.道德:这是不道德的行为。”这份答案虽然对行为主体的定性正确,但又不具体。没有答出违背的道德原则和正确的做法或者立场,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这些内容。所以多则给2分,严格意义上应该给1分。
     四、结语
    我们掌握此类问题的答题策略固然重要,但要做成神医,还得在理清知识网络的基础上夯实基础,解答起来才有理有据,有血有肉,轻松自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