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语文课应注重四种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应注重四种能力的培养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赵明军

     

    甘肃省金塔县第三中学  赵明军
    内容提要】:新课程理念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大举措,其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过程,努力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思索、探究、交流,将知识升华。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应特别强调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即口头表达、创新、感悟美感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只有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弘扬学生的个性,才能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口头表达  创新  感悟美感  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大举措,其目标是要改革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缷下那稚嫩肩上沉重的背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过程,努力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思索、探究、交流,将知识升华。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应特别强调以下四种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口头表达能力
    新课程理念由传统的“听”、“说”、“读”、“写”向自主、合作、探究过渡,是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说,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说,不会说的应引导学生去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必须严格要求。例如,要求学生说话要大方自然、声音洪亮、用词恰当、句子完整、条理清楚;要求学生背诵要一字不漏,一字不改;要求学生朗读要坐正挺胸或站正挺胸、句读要分明、不许读错字、不许丢字加字、不许读错后自我纠正;强调要有抑扬顿挫感,语速要适中,要有气势、有力度。教师不仅要把这些要求告诉学生,还要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由此,我们可以采用课前讲故事、说笑话、诗歌朗诵、口头作文、背诵、演讲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从而改善了课堂纪律,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课堂气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程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以获取知识为目的,以发挥师生互动作用为保证,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辅之以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和点拨,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为起点,以学生认知心理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新授课上,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索语文问题的丰富素材和信息。在课堂学习研讨这个环节,教师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探索的活动中梳理巩固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在学法指导上,倡导独立思考与使用交流相结合,教师应创造性的整合课程资源,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要灵活地运用好“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教学模式,这样,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大胆探索,从而锻练了其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感悟美感的能力
    所谓的感悟是感知事物事理并有所领悟,感悟是一种对阅读活动和阅读行为的整体观照,是对阅读行为的一种透视,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广泛存在于人们对文本的认识过程中,“感”是“悟”的基础,是“悟”的前提条件,没有“感”就没有“悟”。语文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感悟美感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学习,能领悟事物美的存在。学生认识事物需要经历一个外部表象到内部行为的过程,才能从感性认识一步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在语文教学时,要遵循这个规律。比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南宋诗人文天祥《过零丁洋》这一课中,注意让学生领悟诗歌的情感线索,前六句激愤悲苦、后两句激情慷慨(先激愤后激昂)的情调,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悟诗歌的韵律美。
    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有疑而问,疑问是智慧的源泉,是发现和创新的基石。教育家埃德加•富尔曾经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问,既要教学生敢质疑,又要教学生会质疑,更要让学生能质疑。对于学生来说,质疑问难要比学到知识更重要。课堂上学生会质疑、释疑是其主动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的外显行为。教师应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教学成败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提出了多少个为什么,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破除“教师中心说”,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弘扬学生的个性,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不再是接受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不是“配角”,而是“主体”;不是机械训练,而是综合能力的体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