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对中学化学课程的思考
对中学化学课程的思考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 袁中净

     山东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海学校      袁中净

    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应为:

    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课堂教学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线索去传授机械性、模仿性、重复性的知识,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维,进而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完善人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已成为时代的必然与改革的必然。

    化学课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其内涵,如果将重点放在“道”上,即从关注内容、材料设计的角度,化学课程是为实现化学教育目标所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将 重点放在“跑”上,即从关注学习过程的角度,化学课程是以适当的内容、方式来安排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是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获得的全部经验。从化学学科本身的属性分析,化学课程有其特定的内涵。

    其一,学习是一种意义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其自身的认知结构有关。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单元时,不都是通过传授而获得知识,而是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从而将知识转变成了自己内部的表述。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外部世界的知识既可以同化到原来的认知结构中,又可以通过顺应机制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

    其二,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学习过程并非是一种机械的接受过程。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极活跃的因素。知识的传递者不仅肩负着“传”的使命,还肩负着调动学习者积极的使命,对于学习者的许多开放的知识结构链,都是要能让其中最适合追加新的知识单元的链活动起来,这样才能确保新的知识单元被建构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一个新的开放的结构。学习的发展是依靠人原有的认知结构。由于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现实世界都可以用自己的经验解释,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一样,从而导致了有的学习者在学习中获得的信息与真实世界不相吻合。

    其三,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发生的最佳情景不应是简单抽象的,相反,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一些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

    化学作为初中学习的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承载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为他们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奠定基础,同时也是学生通过新学科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的良好契机,所以化学课堂应该是充满期待、充满快乐,同时也是充满智慧的。

    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学习化学,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探究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我认为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创设生活情境,感受化学问题。

    化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相关。现行化学新教材内容的设计尽量贴近了生活实际,甚至手中的一张纸,呼出的一口气都成了学生自己的研究学习对象,这样的学习易被接受。观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更容易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问题、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其次,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所以,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然后,捕捉生活现象,引入化学问题。

    因为许多化学反应和化学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影子。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捕捉适宜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进而可以提炼出其中的化学问题。

    最后,参与生活实践,认识化学问题。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任何束缚学生手脚,只允许他们冥思苦想的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只有让学生充分进行生活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

    例如,结合空气、水、酸、碱、盐等内容的学习,组织学生对本地区的环境状况(饮用水、空气、土壤等)、空气的污染状况、污水处理厂的流程和原理、周边农村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具体情况等进行调查。

    通过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运用化学原理积极展开思维,不仅使学生树立绿色食品、绿色环保、绿色化学的意识;而且可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去亲自体验,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就理解了知识,掌握了知识。

    以实验为基础,在素质观下的化学教学,以学生的学习实践和主动探索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是着眼于全面提高全体学生整体素质和个性发展的教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