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在教学中加强估算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中加强估算意识的培养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张玉珍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胜坨镇实验小学     张玉珍

    估算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应用极为广泛,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估算的情况往往要比准确计算的情况还要多。如:对一个家庭的的收入和支出情况的估计;家庭中购房的面积和所需要的资金的估计;一个人上街购物所花钱数的估计;超市营业额与利润的估计等等,往往都需要估计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估计能力,不仅使他们能尽早适应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且估算可以使学生全面把握问题情景,对数学信息准确理解,对算法策略的合理选择,对结果合理性正确判断等等。由此可见,估算是计算能力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价值。”怎样在数感得到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估算过程的实效性,让估算过程呈现出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生活情景,培养估算意识,发展数感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估算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抓住时机,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中提取素材,激发学生学好估算的兴趣。在低年级就要经常给小朋友们创设一些情景,让他们知道:一大盒巧克力约有多少块,一把黄豆有多少粒,一厘米有多长,上学时路上需要多长时间等等,培养他们选择适当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结果合理性进行判断。如: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创设“买饮料”的情景,每箱饮料24瓶,每瓶3元,张老师买2箱大约需要带多少钱?这时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说24瓶可以看成20瓶,20×3×2=120元,张老师带的钱一定比120元多;有的说每箱24瓶可以看成25瓶,2箱既25×2=50瓶,每瓶3元,共用50×3=150元,张老师约带150元钱;有的说每箱饮料可以看成30瓶,30×2×3=180元,张老师带的钱比180元少……显然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既学到知识,又感受学习过程的快乐。在这一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使学生的数感与估算意识增强,同时也渗透了估算方法。

    二、创设估算情景,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

     估算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养成的,要靠教师创设估算情景,要有计划,长时间进行估算训练。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创设性开发教材,培养学生估算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如:在教学综合实践课“一千克黄豆有多少粒“时,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合作完成,全班交流:有的组是先抓一把黄豆,数出粒数,再看看抓多少把,就能估计出一千克黄豆的数量;有的学生用一次性纸杯,先数出一杯有多少粒,再看看能装机杯,就能估计出一千克黄豆的粒数;有的组把这一千克黄豆平均分成8份,数出其中一份就可以估计出一千克黄豆有多少粒。在这道题的教学中,题目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在解题过程中, 学生把自己经历数学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用到估算,如:我们学校8名老师带领四年级的同学出去春游,每辆车座35人,租费80元,需租几辆车?现有400元班费够吗?此题不需要计算,学生估计一下就知道了。学生先估计一下每班35人左右,4个班用4辆车,租费80×4=320元,不到400元,所以够用。

    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在每天中坚持不懈,学生就会感受到估算的好处,逐渐将估算内化成一种自觉意识,形成一种习惯。

    三、在教学中渗透估算方法,提高估算技能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知识水平、思考问题角度不同,他们所使用的估算方法必然不同。在教学中,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估算策略,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逐步形成估算技能。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以住新楼为例引入:每层楼有14户,共有16层,问一共有多少户?教学中我没有让学生直接计算,而是先让他们猜猜,有的学生说把16看成20,把14看成10,20×10=200户,这栋楼约有200户左右;有的说把16看成20,20×14=280户,这栋楼住户不到280户;有的说把14看成10,16×10=160户,肯定比160户多等等,同学们的猜测值得肯定。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思考问题。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估算,如爸爸今年36岁,是爷爷年龄的一半,是儿子年龄的4倍,爷爷、儿子各几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常识,很快判断出爷爷年龄不少于36岁,儿子年龄不可能大于36岁,从而为解答结果的正确性埋下伏笔。

     总之,培养估算意识,要渗透在整个教学中,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估算的实际应用价值。认识估算的必要性,从而主动探索估算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