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成都高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内部管理现状调查
成都高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内部管理现状调查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李元辉

      成都高新滨河学校   李元辉

     

    内容摘要:

    1991—1992年间,在成都郊县的乡镇,出现了农村“戴帽初中”,乡镇小学,初中合并,呈现出“九年一贯” 的办学雏形。2003年开始,具有高度改革创新意识和行动的成都高新区,逐步撤并原有农村学校,整合教育资源,按照城市省级示范学校标准,同步规划和建设高规格配套,先后开办了9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中,高新区着力基础教育的体制与机制创新,促进“一贯制”学校特色、优质发展。但9所“一贯制”学校内部“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管理风格,为滨河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横向管理学段评价”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做法与研究高度的确认。

     

    关键词高新区  九年一贯制  调查

    为了提高《九年一贯制学校“横向管理学段评价”实践研究》(以下简称“横向管理学段评价”)的研究视野与实效性,“横向管理学段评价”课题组在高新区教研室专家指导下,组织力量就高新区实行九年一贯制的学校(以下简称“一贯制”)的内部管理现状,采取网络文献查阅、图书馆资料查阅、问卷调查,个别走访专家等形式,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调查。通过调查,目的是在于课题研究中能充分借鉴成都市高新区内各“一贯制”的内部管理优势,规避或完善各学校仍需提高的短板,便于进一步明晰 “横向管理学段评价”课题研究的“层次”与“位置”,以期取得更具有实操性与推广的研究成果。

    一、高新区“一贯制”内部管理现状

    ( 一) 高新区“一贯制”概况

    成都高新区现有“一贯制”公办学校9所,教师1260多人,学生19300余人,九所学校的基本情况是:

    成都高新H学校成立于2003年9 月,由原高新区桂溪中心校、高新区和平小学、高新区赵家坝小学合并而成。学校占地面积30余亩,建筑面积16000平米,在校学生1900人,教职工130 人;

    成都高新D学校成立于2006年9月,由原高新区桂溪第一小学、高新区双河小学合并而成。学校占地面积为26800平米,建筑面积为22452平米,在校学生2200余人,教职工146人;

    成都高新S学校成立于2006年9月,由原高新西区合作中学、高新西区合作一小、高新西区安埠村小合并而成,学校占地面积约24775平米,建筑面积约21846平米,在校学生2430余人,教职工168人;

    成都高新B 学校成立2007年9 月,是一所新建型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占地面积24000平米,建筑面积17979平米,在校学生2300余人,教职工140人;

    成都高新Y学校成立于2008年9月,由原高新三元小学迁建而成。学校占地27689平米,建筑面积21000平米,在校学生2271人,教职工130人;

    成都高新K学校成立于2009年9月,由原高新西区二小迁建而成。学校占地面积22600平米,建筑面积1.6万平米在校学生2017人,教职工126人;

    成都高新C学校成立于2009年9月,由原高新区桂溪二小迁建而成。学校占地面积23000平米,建筑面积20000平米,在校学生1498余人,教职工107人;

    成都高新X学校成立于2013年9月,由原高新区双龙小学迁建、中和职中分离的初中部组成。学校占地面积69000平米,建筑面积29400余平米,在校学生2390余人,教职工145人;

    成都高新X2学校成立于2014年9月,由原高新区大观堰小学改建后合并了双怡小学、逸苑小学,并新招初中组成。学校占地面积53967平米,建筑面积11456余平米,在校学生1530余人,教职工108人。

    (二)高新区“一贯制”建校方式

    高新区7个街道办事处区域内的9所“一贯制” 的构成形式有:

    一是生长式。在原有小学建制的基础上顺势招收七至九年级学生,直接从小学体制上生长出来,就好像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各乡镇农村中心小学的“带帽初中”一样,从而形成九年一贯制学校。比如:成都高新世纪城南路学校, 2009年9月启动的时候是一所完全小学,2011年秋季开始招收第一届初中生并正式定位在九年一贯制学校这个层面上;成都高新新华学校建校时把该区域原有的中和街道大观堰村小学改建后在原有基础上扩招初中生,增加七年级学生,形成了九年一贯制学校。

    二是撤并式。由于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变更而引发教育资源的重组。乡镇已经撤并,原有的学校布局也因此随之改变,并由此而组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这种组建学校通常由两所以上学校组成。如成都高新顺江学校2006年9月开始启用,学生由原来的合作街道的合作中学、合作一小、安埠村小这三所学校整合而成九年一贯制学校。

    三是合并式。合并式是行政区域内教育资源的重组,一般为分设的初中与小学的合并,从而组成一所新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比如成都高新新城学校建成后,学生是由原中和街道双龙小学整体迁入,加上原中和职中分离出来的初中部学生构成了现在的成都高新新城学校。

    四是新建式。成都高新滨河学校没有以任何一所学校为基础,而是选择一个新校址建设而成的,且校舍、教师、学生都是新的,特别是教师的调配不受某一学校师资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生成的局限。

    (三)高新区“一贯制”的管理方式

    1996年,刚成立不久的成都高新区仅有62万人(含流动人口)。随着高新园区的不断扩大,到2013年底,成都高新区总人口已达82万多人(含流动人口),入学儿童急剧膨胀,择校热愈演愈烈。于是,成都高新区在逐步撤并原有农村学校时,顶层设计,高屋建瓴地整合教育资源。按照城市省级示范学校标准,同步规划和建设高规格配套学校,高水平开办了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学校建设上,实行公开竞标,政府采购,部门管理。在学校管理上,根据《成都高新区中小学内部管理若干意见》规定:实行校长负责制。2007年9 月按照《成都高新区社会事业局关于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新模式的意见》,由高新区和平学校邓铭校长牵头,成立了“成都高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共同体”( 以下简称“九共体”),印发了“九共体”章程,设置了教学研究机构,选举了首任轮值组长及组长学校。高新区教育处明确提出以教学研究为突破口,整体提升高新区内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2008年3月 ,“九共体”实现教学统一命题,资源共享,并开展校长听课活动。2008年7 月 ,“九共体”实现期末考试数据对接,进行整体评价。2008年9 月,实现了学校教师工资考核方案的一体化。2008年10 月,“九共体”举行了教学论坛开展教师赛课、教学论文评比、校长教学论坛等活动。其管理模式早在2010年就受到了教育部的首肯和倡导。成都高新区的这种举措,不仅提高了投资效益,还缓解了小升初的“择校热”。促进了“一贯制”特色发展、优质发展,展示了“一贯制”在中心城区的独特魅力。

     (四)高新区学校校长的产生及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 30 条规定:“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长负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 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同时,《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也确定了校长负责制的根本方向。因此,高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的任免机关是高新区党工委组织部,参照处级干部管理。校长的产生主要有4 种形式: 一是选举制。由学校教职工(大会按照一定的程序选举校长,再经干部主管机关审批任命;二是选聘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按照一定的条件和程序向社会公开招聘,层层筛选,然后由干部主管机关选优任命: 三是荐选制。由群众推荐,干部主管机关考察,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批准任命;四是委任制或考任制。由干部主管领导机关根据校长任职条件初定选任对象,组织考察、考核或必要的考试,按照审批程序批准任命(副校长产生的程序基本相同)。

    成都高新区教育主管机关不但赋予校长任命学校中层干部、招聘学校教师的权利,还赋予校长负责处理学校的日常教学科研活动,完善学校的管理及对学校事务的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和财务权,同时健全学校领导机构核心机制的权利。从9所学校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9所学校都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各校设校长1人,校长同时兼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目前配置的情况是: 9所一贯制学校,配2名副校长的有三所学校;配1名副校长的有五所学校;没有配副校长的只有一所近两年建立的新学校。

    校长根据《成都高新区中小学内部管理若干意见》 规定,学校行政工作的重大问题,校长有最后的决策权。校长与副校长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学校党组织不具有对行政工作的决策权。指挥权,校长对外代表学校,对内统一领导、 统一指挥全校行政工作。校长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学校各管理机构接受校长的领导。人事权,教职工的使用、考核、奖惩,校长有权做出决定,校长有权任免中层及以下干部,只是中层正职任命后要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校长虽对副校长无提名任免权,但对副校长的业务考核可占20%比例的分值。财经权,学校经费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经费。人员经费主要是教师的工资和津补贴,公用经费主要用来保障学校的运转,包括办公经费、水电物管经费、通讯费、教师福利费、教师培训费、交通费、印刷费、接待费等。校长有权按照财经制度和学校制度自行安排使用学校经费。

    (五)学校管理机构的设置

    各校在完善规章制度的同时,学校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立也根据自己学校的校情需要而设置。因此,9所一贯制学校虽然都在高新区的区域内,但各校的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却各不相同。高新H学校内部设置了办公室、德育处、教务处、教科室、后勤处5个部门;高新D学校有办公室、德育处、教导处、教科室、后勤处5个部门;高新S学校内部架构是党建办、德育处、教导处、教科室、办公室、后勤处、现代教育中心7个处室;高新B 学校内部设置有行政办公室、德育处、教导处、艺体处、教科室、后勤处6个部门;高新K 学校内部有行政办公室、德育处、教导处、艺体卫处、教科室、行后安全办、信息安全办7个部门;高新C学校有办公室、德育处、教导处、信息部、后勤处5个部门;;高新X学校内部有办公室、德育处、教导处、教科室、后勤处5个部门; 高新X2学校有办公室、德育处、教导处、教科室、总务处5个部门;高新Y学校内部有行政事务部、学生发展部、教学管理部、教师发展部、后勤服务部、科技信息部6个部。各学校的每个部门设主任1人,有的学校在部门内还设置了副主任、干事和事务员等岗位。

    9所学校均成立了党支部、工会、共青团、大队部等党团组织。党支部由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检委员组成,各校党支部书记均由各校校长兼任,其他组成人员经支部选举产生。工会设主席、副主席和3—5名委员。共青团设书记1人,大队部设大队辅导员1人,有的学校团支部书记兼任大队辅导员,团支部书记享受中层正职待遇,大队辅导员享受中层副职待遇。

    学校业务组织常见的有: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等。教研组通常划分为小学语文组、小学数学组、小学综合组、初中语文组、初中数学组、英语组、初中理化组、艺术体育组( 音乐、美术、体育学科)、政史地生组;也有学校划分为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理化组、艺术体育组、综合组( 除以上学科以外的学科组)。备课组与教研组的划分基本一致,通常情况下教研组长兼任备课组长,也有特殊情况不兼任的。每个年级设年级组长1人。

    (六)创新的学段划分。

    根据《成都高新区社会事业局关于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新模式的意见》中“创新义务教育学校制度。在同一个学校内实施完整独立的九年义务教育,体现学校的整体性,取消分小学部和初中部的称呼。探索分段管理,统称1—9年级”的规定,高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都把相应的年级合并在一起作为一个管理单元,即“学段”进行管理。在学段划分中有将1-3年级,4-6年级,7-9年级分别划分为低、中、高段的;有将1—9年级分为1-5年级为一个学段;6-9年级为一个学段的;有1—3年级为低段;4—6年级为中段;7—9年级为高段的。高新和平学校、高新滨河学校、高新新源学校、高新新科学校、高新新华学校沿用了高新滨河学校按照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01年)》学段划分高、中、低段各取其一个年级,重新划分为147年级为起始学段、258年级为成长学段、369年级为晋级学段。成都高新区的9所“一贯制”中有5所学校都引进了此分段法,只是各学校的学段名称各不一样。有将“一四七”(年级)叫起始学段,“二五八”(年级)叫分化学段,三六九(年级)叫毕业学段的(以下省略年级序号);有叫起始段,成长段,晋级段的;有叫起始学段,巩固学段,出口学段的;有叫初级学段,中级学段,高级学段的,还有叫一学段,二学段,三学段的。这种借用互联网交互平台原理划分的学段,较好地解决了九年一贯制学校内部小学教师与中学校融洽难的问题。

    三、高新区“一贯制”内部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融合,“一贯制”必须迈过的坎

    由于9所一贯制学校中很大部分学校属于合并式学校,学校内教师由初中教师和小学教师两部分组成。他们所教年级、所教学科、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不相同,所处办公室也不相同。相互间来往少、交流少,一起活动更少。因此,九年一贯制学校内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往往存在着相互轻视,相互抱怨的现象。小学教师说校领导只看重中考,不看其它,于是“偏袒”了初中教师;初中教师说校领导“眼中”只有奖牌,没有课堂,于是说“偏袒”了小学教师。管理者如果不有效地调节这种非良性氛围,“一贯制”就将面临着被分解的危机。

    (二)职称评聘是“一贯制”难以逾越的障碍

    学校虽然是一贯制学校,但中小学编制各不相同,小学超编比较普遍,中学缺编也比较普遍。一贯制学校虽为通盘使用中小学教师创造了条件,但真正实施起来还有不少难度。尽管经国务院同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于5月30日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统一把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定为初级、中级、高级,高新区也规定了中小学教师职称统称为初级、中级、高级、正高。但近两年来教师评聘职称时,具有小学教师资格的教师虽然在大循环中已能够胜任7—9年级教学了,却还是只能评聘小学教师职称;具有中学教师资格的教师虽然一直在小学任教,但申报职称时照样能申报中学教师职称了。对此,部分教师想不通,学校也是无能为力的。

    (三)待遇差别“一贯制”的老大难

    教师的工资待遇及考核问题对于合并型“一贯制”学校而言,待遇如何调整是老师们衡量“一贯制”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中小学经济待遇有明显差异。如班主任费、代课费,小学标准低些,初中标准高些。合并之前,原来的中小学之间经济待遇上肯定存在差异,但中小学各在不同的“锅里”吃饭,差别被隐形了。成为“一贯制”学校后,中小学在同一“锅里”舀饭吃,隐形差别被揭开了“遮羞布”。因此,“一贯制”学校教师工资待遇怎样调整与对接,这是老师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就高不就低、能涨不能降”,这是人们需求心理的普遍共识。班主任费、代课费的发放,中小学也有差异。中小学“一贯制”了,这种差异该不该继续下去?“中小学”教师跨段聘用后,工资标准如何执行?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同样会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四)绩效考核,“一贯制”的困惑

    小学与初中都属于义务教育,相互间有着不少的共同点,但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小学在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方面要比初中放得开些,活动较多。初中由于受中考的影响,成绩在考核中的份量相对重些。一些学校虽然根据学校制订,经教代会讨论通过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职工任课系数标准》而配套的《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发放办法》、《超工作量奖励办法》、《学段管理考核实施办法》的实施,基本上能平衡“一贯制”学校内小学、初中教师的绩效考核的过大差异。但通过加分,艺体科的教师通过刻苦训练取得了不少的加分项目,但参考科目的语、数、外、物、化老师也是起早贪黑,但绩效考核的加分就没有艺体教师的加分多,形成绩效考核时“参考”的不如“艺体”的,这是一些“一贯制”学校的困惑已久的问题。

    (五)怎样才能实现学校内部组织结构的最优化

    虽然学校“一贯制”了,也校长负责制了,但部分“一贯制”学校在校长之下仍然配备了分管小学的副校长、分管初中的副校长、分管德育安全后勤的副校长,还配备校长助理两三个。办公室、教导处、德育处、教科室、后勤部、安全办、信息办等常设部门一个不少,且每个部门不但配设了主任、副主任,有的学校还给各部门增设了干事、事务员。部队的一个班长要管理12个士兵,但有的学校大小管理人员平均起来是否也管了12个教师?

    (六)、课程体系建设“丢了西瓜,捡芝麻”

    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要求:“规范义务教育学制,“十五”期间,国家将整体设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教育部同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做出了相关指示,并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新华书店陆续向各中小学供应(1—9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因此,“一贯制”学校的课程体系,也就是由国家课程(又称基础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是早已建立,并且他们的关系是:

    国家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部分,对基础教育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地方课程是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省情而设计的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特色为目的,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合作而研制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然而,调查中发现有部分学校撇开已有的课程体系,甚至全身心投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发出了“没有九年一贯制的课程体系”的哀叹(中国教育报(2016年11月30日《九年容易,一贯难》)。首先,这是对校本课程的错误理解。广义的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所实施的全部课程,既包括学校所实施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也包括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尽管是以校为本的,但从根本上说,它也是而且必须是在国家宏观课程政策和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内进行的,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确保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实现。因此,校本课程可以是国家课程的改造与创新,也可以是学校在国家课程所确定的课程门类以外,新开发、开设的独具特色的课程。无论哪一种,都要求学校、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要了解、熟悉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因此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的催化剂和助推器。其次,这种“哀叹”没有看到国家早已建立了1-9年级的课程体系,九年一贯制学校需要基于这种普适性的课程体系,对其进行校本开发,进行补充、删改、重组,使其更为适应校情,适应学生的需要和个别差异。

    (七)“一贯制”需要明晰的政策支持

    当今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虽然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了,但至今没有法律规定九年一贯制与“六.三制”、“五.四制”同样属于基础教育中的一中学制。所以四川有专家说九年一贯制学校“血统不正,来路不明”。异地学生在6岁入学时就已取得就读学校的学籍资格,但在一贯制学校完成了六年学习后,本应顺利地升入七年级就读,但相关政策规定其必须回原籍就读7—9年级。因此,规范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校名、规范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教师编制、规范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职称评聘的制度及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工薪待遇的标准、化解异地学生在一贯制学校读到中途被转回原籍就读等问题,都是需要强有力的上级政策改革与支持的。

     

    参考文献

    1)熊丙奇主编 成都教育发展报告(M)(2015)P132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成都高新区社会事业局主编  携手共进——成都高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共同体资料汇编(R)(2008)P11

    3)教育部2010-05-13.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城市九年一贯制学校优质发展

    4)尹丽君、陆云泉、王建忠.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创新(M).中华书局.P16.

    5)吴德刚.中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

    6)“就近入学”已经成为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最主要的入学方式[N].中国教育报,2014-07-18(1).

    7)刘远碧.新中国义务教育学制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敬仕勇.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体制研究——以成都高新区学校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0

    9)杨齐明  肖任. 成都高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常规专项督导检查情况通报(R).2014.7

    (10)陈红伟 农村学校实施九年一贯制教育的调研报告(R) 2007.6

    11)卢伟.北京市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现状的调查研究.上海教育科研(J).2014年第11期

    12)许洁英.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教育研究(J).2005年第8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