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生活为契机,道德与法治课堂精彩纷呈
生活为契机,道德与法治课堂精彩纷呈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 朱学梅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胜坨镇实验小学   朱学梅

    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因此,我认为,在教学实际中应努力抓住“儿童的社会生活”这一主线,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与教材中的孩子一起面对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烦恼,共同享受成长的幸福。

    一、课堂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紧贴学生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所以,教学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选取真实而鲜活的社会生活素材,充实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客观认识生活中的美和丑、真与假,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如在教学中,我把自己家养的小动物带到了课堂,有小白兔、小乌龟、小金鱼。让孩子们与它们亲密接触,了解它们的外形、叫声、生活习性、特长等,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其次我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世界各国人们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与人类密不可分。最后,再播放现实生活中人类残害动物的图片,实事求是的告诉学生这些不良的行为的存在,前后反差强烈的画面让学生触目惊心,体验深刻,激发他们对动物的无限同情和对人类破坏环境,虐待动物行为的憎恨之情,明白要善待动物、与动物和睦相处的重要性。可见,紧扣生活资源,可以增加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提高认识,明白道理。

    二、课堂上的学生活动力求生活化

    学生的品德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和传递的过程,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只有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知识才能真正领悟,能力才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情感才能被触及和调动,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活动,比如:采访、调查、辩论、表演、辨析等,让学生自己调查、自己画、自己说、自己表现,在活动中成长,让课堂充满活力。在教《有多少人为了我》第一课时的时候,对于“民工对城市发展有利吗?”这个话题,学生们意见不一,在我抛出这个问题后,大家就议论纷纷。于是,我索性让他们开展讨论,在此基础上开了个小小辩论会。全班分为正反两方,大家依次陈述自己的观点,有些学生还用一些具体事例来巩固自己的论点,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在听完大家的观点后,有些学生也意识到自己观点的片面性,最后,全班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民工确实会给城市生活带来一些不便,但和他们为城市所作的贡献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城市生活离不开民工。因此,我们在关注和尊重他们的同时,可以给他们提些合理化建议,让民工能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通过一个小小辩论会,不需要老师的讲解,学生对民工有了客观公正的认识,从内心理解、关爱农民工,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也得以培养。

    三、课堂上的问题要追求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一切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在课堂上的教学提问也是这样的。记得在上《过去的游戏真有趣》一课时,我先后给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你最喜欢的游戏是什么?为什么喜欢?之后我告诉学生老师最喜欢的游戏名称和喜欢游戏的原因。然后再次提问:我们之间的游戏为什么不同?这种变化告诉我们什么?这样的问题都是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答案,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有些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如五年级的历史知识,在这种类型的课堂教学提问过程中,我也努力把这些知识变成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再现。我要么采用创设故事情境,要么借助名人作品,要么展示学生作业、要么借助学校新闻奇事等方法来巧设悬念。通过一个个学生熟悉的故事或事例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究的心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假如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方式一成不变、一直是老三样,即使是一个成人也会倦怠,更何况小学生。每堂课中我的情境融入的形式都不断的在变化、不断的创新:故事融入、表演融入、影视融入、外出观察,除此之外还可以是谜语或童谣融入、故事引入,只有新颖才会触动小学生心灵,满足小学生心理饥渴。

    上《有多少人为了我》第二课时的时候,在感知了有那么多人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后,我创设了一个情景:没有了这些人,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学生自主地发表意见,有的说:“没有了警察,我好象看到有很多车都撞在了一起。”也有的学生说:“没有了清洁工,我们就要生活在垃圾堆里了。”还有的学生说:“没有了食堂的工作人员,我们每天就不能吃到这么好的午餐了。”学生通过这个假设,体会到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是多么重要。另外,我又选择离我们生活最贴近的学校作为重点,通过播放保洁员的话,既让同学感受到了这些工作人员的辛苦,也让他们对照以往的生活习惯,在感情上也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每个行业的不易和存在的必要性,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的提升。

    五、联系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生活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在学完教材上的内容后,教师可以选择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拿出来让学生讨论,思考,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我觉得,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就应及时讨论,联系课堂上的道理,让学生明白时时处处都要牢记这些道理,用它们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让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堂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以此达到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教学目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