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研究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研究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龙燕

     四川省绵阳江油市三合小学   龙燕

    摘要:朗读是出声阅读的一种阅读方式,朗读也是读书的基本功。在语文教学学习中,朗读享有很高的地位。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而言,他们需要记忆很多生字生词,背诵一些古诗词,这个时候如何引导他们正确朗读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本人根据自己相关教学经验,浅谈自己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技巧

    何为朗?朗读即进入作品,就是通过自己读的这个过程,去获取文章中的一些关键信息,去品析文章的深层含义,了解整个文章的框架。关于朗读,古人朱熹曾日:“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

    一、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方便记忆,掌握生字词。小学阶段的学生们,其主要学习目标是掌握生字词,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习起来是非常困难的,需要记忆大量的字,在识字方面我们可以结合查阅字典或拼写字的拼音去认识这个字。基于这一原由,我们需要早晨安排一个特定的时间去朗读,通过朗读,边读边写,这样不仅记忆了字的写法,也掌握了字的读法,一举两得,让孩子们在轻松中学习。

    2.更好地集中课堂注意力。注意力是我们打开大脑思维的钥匙,良好的注意力会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本人从教过程中,观察到很多学生上课都喜欢走神,不能够集中全部注意力在课堂上。现在大家都提倡注重课堂的趣味性,经过我的教学实验,我认为朗读可以做出一点贡献。比如在上课前来一段优美的散文,一首富有意境的古诗词,一句名言警句的朗诵,这些都是可以抓住同学们注意力的方法。在课堂中,可以在上课中途时不时抽某些开小差的同学来读一段,既把这位同学的思绪拉回来又可以调节课堂的气氛。

    3.方便阅读理解。俗话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随着学生们年级增高,进入小学高年级后,很多孩子在阅读方面出现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阅读很难。本人的教法是:阅读的答案是从原文中寻找。怎样寻找呢?这条路没有捷径,只有教导学生们老老实实阅读原文,此时虽不用大声朗读出来,但是需要在心里默默读,只有读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大致梗概,如果仅仅是看的话,可能只是浅尝辄止,不能深入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特色。

    4.改变性格。性格的培养是从小开始的,在学校里我发现班级里的学生都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普遍来讲,有乐观的、调皮捣蛋的、默默无闻的,还有一两个自卑的。在我的印象里,但凡一些爱讲话爱大声说的学生都是非常优秀乐观的,相反,那些说话像蚊子般大小的学生,他们更需要培养大声朗读的习惯。大声朗读,从内而外提高学生们的自信心。这样一直训练孩子们大声朗读,我相信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变孩子们的性格,让他们更乐观,更大胆,更愿意与人交流交往。

    二、 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运用多种形式朗读

    小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较短,单调的朗读方法,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采取朗读的形式多样化,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保持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使学生读而不厌,乐此不疲,从而达到良好的朗读效果。当然,还可根据解决问题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必要时可穿插教师的讲解和范读。要特别重视默读的作用。例如上《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七自然段:"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这一自然段先让学生集体朗读,然后个别朗读,接着自由朗读,要求他边读边思考"我的心绷得紧紧的"写出我的什么心情?"这"指什么?这一自然段写出作者的紧张、担心、矛盾、痛苦。请学生讨论怎样读。讨论后得出结论:语调低、速度慢、声音颤抖。最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试着读。

    2.尊重个性,让学生自由发挥

    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朗读,朗读的形式应不拘一格,鼓勵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朗读。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其个性的表现。朗读形式应以个别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分角色读、表情朗读等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独立性。这种形式在时间和表达方式上都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既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又进行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3.注重朗读,积累语言

    朗读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人的内心就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之爱,恨作者之恨,入境又入情,达到"语语悟其神,句句见其形"的境界。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就是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例如《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庐山的景色十分美丽,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师可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可让学生观看网上下载的庐山云雾图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此基础上配乐读,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云雾的特点,在读中想象庐山的美丽景色,在读中欣赏美丽的图画,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就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发展了语言。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体会语言,了解语言的多种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带动自身语言水平的提高。

    朗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咀嚼、体味、消化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语言;朗读,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不断加强朗读训练,才能加深理解文章内容,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恩权.提高课堂效率,朗读教学先行——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中华少年,2017(13):121.

    [2]罗金秀.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之策略[J].考试周刊,2016(10):3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