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立足核心素养培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立足核心素养培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谢华 高晓日 徐晓琳

     

    山东省昌邑市文山中学     谢华  高晓日  徐晓琳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课程目标也提出要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在高中实施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要坚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又要适合高中教学和高中学生的特点,准确地确定和完整地把握课程理念,正确地理解课程的价值取向,以便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立性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任何学科的附庸,而是基于全体学生,具有特定教育功能的独立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更关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及由此产生的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体验。在实施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一定要防止把它异化为其他学科的活动,或将独立的综合实践活动降低为某种一般化的课外活动。
    二、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的实践性课程。在高中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变被动的继承性学习为主动的实践性学习,帮助学生主动地面对自然、社会和自己的发展实际,选择问题进行身体力行的实践研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获得科学结论必须遵循的一般方法,以及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深刻感受。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追求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
    综合实践活动不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以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促进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打破了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学生提供了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等客观事物主动结合的机会,优化了教育环境,学生们在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历实践、深度探究”以及接触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必将有利于形成自己和谐、健康、积极、主动、创新的素质结构,并最终会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按照学段,因地制宜,按照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分层实施,依照学生认识发展水平进行课程开发。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高学段,学生的知识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也具有了一定水平,其生活的空间和视野逐渐扩大,自主意识和组织能力普遍提高。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应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资源、社会的资源、政府职能部门资源和人力资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引导学生重组学科知识,在各种现实的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深入进行课程开发,通过活动张扬个性,实现学生独具特色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
    基于以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在开发立足核心素养培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
    第一、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制度建设和管理。
    要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到实处并深入的开展,必须要根据本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立性,保证其有效实施。一是学校要有详细的综合实践课程衔接计划:即学校整体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计划、年级组活动计划、班活动计划,同时实施过程中要协调好学校、各年级组、各班级之间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得课程更加有效的、合理的实施。二是逐步建立和健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管理和相关制度,例如逐步建立档案管理的常规与制度、活动考核制度、社区联系制度等,可具体到每学期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数量,以及综合实践课程教师的日常教学资料的积累等。
    第二、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特色综合实践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遇到课程资源缺乏的困难。重视对地方教育资源的开发,积极的、充分的利用周边的课程资源,挖掘具有地方特色、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加贴近学生。这不仅便于课程的开展,也有利于彰显特色。所以学校应该尽一切努力在学校与地方、社会之间架起桥梁和纽带,整合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建立活动基地,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平台。也可以充分开发地方德育资源、人文资源,把地方资源融入到学校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从而挖掘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第三、构建多元化的活动模式,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式,注重实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学习活动方式有课题研究、社会考察、社会参与、设计制作、生活学习等。我们要在主题活动中,尽可能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方式,尽可能多地以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为基础进行调查、考察、参观、宣传、实验、表演、展示、交流、总结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更多成功的乐趣。同时,为了防止活动的形式化,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要步步抓落实,多元整合指导,注重实效,才能够保质保量的开展。
    第四、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调动学生兴趣。
    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发挥着极大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过程中,应注意评价内容要丰富而灵活:设计丰富的评价指标,教师有重点地做细致的观察和必要的记录;要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把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作为评价内容及研究的生长点和精心设计的亮点。评价手段和方法要多样:根据活动内容,确定匹配的评价手段和方法,突破分数、评语、物质奖励之类的常规手段,探索富有创意、启迪智慧、激发情感的评价手段。评价角度要全面: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对学生做出全面评价,要做出全面评价就要多渠道、多角度、广泛地获取信息,获得足够而可信的评价依据。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事关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从理论上认识这门课程,还要从实践上加以探索。更需要不断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努力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常态化、优质化。
    参考资料: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回顾与前瞻[J].基础教育课程.2010(05).
    [2]李树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素养与评价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6(07).
    [3]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发展研究.2007(03).
    [4] 陈树杰.新时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思考[J].福建教育.2018(1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