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删繁就简三秋树——高中语文散文教学课例评析
删繁就简三秋树——高中语文散文教学课例评析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宫常青

     乳山市白沙滩中心学校  宫常青

     

    对于做文章,清代郑板桥书斋常悬一副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这里借以表达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直观理解,那就是既要以最简练的语言点拨学生去理解最丰富的内容,又要积极促进学生参与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格调。语文课堂教学素来讲究: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其根本缘由在于语文的学习注重过程中的情感认知,不同的文本讲究不同的形式呈现,不拘泥于一种所谓成熟模式。兴之所至,心之所往。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在于教师对文本的精准点拨和客观引导,在环节上“删繁就简”,更在于教师如何找到能够积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源动力的途经或者撬点,在引导学生领悟文本上“领异标新”。

    茅盾散文《风景谈》教学设想

    《风景谈》这篇文章细读过后,简而言之,就是勾勒了六幅画面,有“沙漠驼铃”“高原归耕”“河畔声喧”“石洞雨读”“桃林小憩”“北国晨号”。通过六幅图来展现这个时代军民的生活热情,表面看起来很散,但内在关联却很紧密,由议论性语句做点睛之笔,有机地串连在一起,吻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很好地表现了材料和中心的关系。

    一般而言,散文的教学思路是围绕“形散而神不散”这一中心主题展开。《风景谈》这篇课文政治性意味比较强,学生生活认知与作者在文章创作年代所经历的情感体验形成巨大的反差。如果按照常规思路,依次讲解分析,那就显得平淡呆板,不仅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执教中,如果忽视了情感反差这一现实问题,就会导致一篇优秀的散文讲解起来空洞无味,味同嚼蜡,失去了文本本身的思想教育意义。

    怎么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认知点,找到最合理的撬动文本思想的支点,我颇费了一番功夫。

    上课伊始,我没有开门见山地直接入题,展开对课文的赏析。而是花费了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借助自己对摄影的理解,引领学生开展对文本中六幅画面的欣赏。学生们很是新奇,诧异于语文老师不讲课文,反而是讲摄影常识,这倒是拓展知识的好机会,所以学生也就很快静下心来。随着我对摄影构图的理解点拨,人物画如何让画风更美,背景衬托如何突出人物重点,风景画怎样选取角度,让画面凸显层次感,让色彩感更绚丽,更能提升品味,学生们的好奇心渐趋变成了求知欲,慢慢地投入了对文章中画面的理解认知。

    然后我发给学生们每人一张版纸,并提出要求,那就是结合自己对画面的理解和老师的点拨,细读文章后画出自己心中觉得最美的一幅画,也可以找美术老师帮忙,但是一定要自己构图。接下来,学生自发分成各个小组,开始热烈的讨论,十分钟的点拨如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一时之间,课堂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如何构图,如何布局,如何衬托,如何着色。看着学生们高涨的热情,我不禁暗暗地对下堂课产生了更大的期待。

    下一节语文课如期而至,学生们或用工笔细描或者简笔速写,一份份用心制作的画作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讲桌上。看着一幅幅构思精巧、层次分明、画风明丽的作品,我的心一下子也被融化了。接下来的授课环节,学生参与度很高,几乎是围绕着每一幅画面,学生们对文章中的语句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一篇时代感极强的优秀散文,在学生积极自主活动中,就这样讲活了,学活了,一切水到渠成。

    课堂授课赢得学生们很好的反响,课后我就在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究竟怎么做,才能既让学生喜欢语文,避免公式化,又能提高学生语文的学习效率。 

    《风景谈》一文的教学重点在于:把握每个画面风景描写与人物描写的关系,并理解每段中议论对画面的作用及议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要体味课文中语言文字那种准确、精炼、生动、含蓄。如果按照一般教学思路来设计本堂课,不借助多媒体手段,很难解读风景描写与人物描写之间的关联,特别是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老师始终都要考虑到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忌填鸭式、满堂灌,硬塞结论给学生。本堂课设计精彩在于另辟蹊径,巧妙地抓住画面的构图设计,引导学生主动融入学习过程,把学习的客观被动化为个性主观能动,由图入文,由画面的直观感知到景物意象的理性解读,避免了生硬地割裂时代感。

    为了让画面更加贴近课文客观,为了使自己的理解更加真实准确,学生在画图构思的过程中必然对文本进行二次解读,这是发挥学生个性的便捷途径。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知觉并不是各种感觉碎片的叠加,而是首先感知到了整体的现象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无素。要形象地表现人物或者风景,必须收集相关的知识,不是胡乱搭架子,而是如建造一栋大厦一般,要结构合理科学,还有展现美的艺术享受。构图与文本二次解读有机联合,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脑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文本学习,既初步理解了课文中准确、精炼、生动、含蓄的语言,又进而掌握了散文中心思想与写作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准确理解赞美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战斗生活的思想感情,学习他们所代表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据此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很形象:“真正的老师不是让学生观察已经峻工的科学建筑,而是带领他们一起去修筑基础的工程,直到修完科学的大厦为止。”文中写道:“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之中尤其伟大者。”这样学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文章创作落笔于绘景,着眼于写人,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学生,引导他们以图成文,以景衬人,借风景来表现人的精神,“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这才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所在。  

    在没有先进多媒体辅助的情况下,却能做到让学生乐学好学,爱学会学,这就是语文的大智慧,唯有对语文执着的热爱,才能融化热情变成澎湃的动力。热爱语文,还给语文一份返璞归真的真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