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缺憾中的完美 ——观课有感于教师范读
缺憾中的完美 ——观课有感于教师范读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 邹英华 迟丽芳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中学   邹英华  迟丽芳
    2016年我有幸观摩了全国第五届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和威海市语文优质课比赛,发现了朗读方面的三个有趣现象:
    一是教师范读。7月参加“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的四川绵阳中学的张安老师,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导语后进行教师范读。说实在的,他的普通话实在算不得好,zh、chsh有些不清,音色不佳,地方口音有点重,我暗暗为他捏把汗,哪想他读得激情洋溢,千回百转,气势磅礴,课堂气氛从一开始就推到高潮,为后面“历史坐标轴上的诗歌沉思”做好铺垫。
    二是录音范读。同是全国比赛的《声声慢》,参赛教师播放名家范读录音,华美绚丽之后,如同一颗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虽然泛起一层涟漪,但很快归于平静,没有引起学生更多的朗读激情。
    三是学生个人读。10月份参加“威海市语文优质课比赛”中讲《赤壁赋》的教师,普通话不错,字正腔圆,但只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结果仅有两个学生主动朗读,且效果一般化。课堂气氛难免尴尬,前10分钟一直有点沉闷,学生进入苏轼赏景之“乐”、听萧之“悲”较慢,影响到对苏轼乐观旷达的悟理之“喜”的理解。
    教师范读、录音范读、学生个人读,这三者课堂效果对比如此明显!结果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后两者。语文老师真的要从范读这一重要角色中退位让贤,让位于学生,让位于名家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辩证地谈谈学生个人读、录音范读的利与弊。
    先说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地位的学生,个人读是必不可少的。不否认有个别学生的朗读水平确实很高,但大多数学生水平一般,生活阅历尚浅,对于讲公开课的老师来说不可预知的因素太多,这种情况下能完全把示范朗读的任务交给学生吗?
    再谈名家朗读的利与弊。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是名家朗读一出,好处自然是“光影声色”,满室生辉。但不难发现,之后学生朗读时或极力模仿,搞得怪腔怪调,有东施效颦之嫌;或畏手畏脚,主动起来朗读者甚少。为什么?名家经过多年刻苦的专业训练,对重音、气息、停顿、节奏、语速、语调等方面的处理,已经达到学生难以企及的高度。要求学生学他们朗读,不啻于要求孩子翻山越岭摘取山巅的雪莲,学生难免自惭形秽地匍匐在山脚。这种情况下能完全把范读的任务交给登峰造极的录音朗读吗?
        于是教师范读就不可替代,为什么?
    教师范读能引导学生走入文本的灵魂——情感。学生接触一篇文章,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受教师范读的启发,学生不仅能迅速进入朗读的良好状态,还能引发出新的联想,产生新的感悟,迸发出新的灵感。例如张安老师的范读唤醒了听者内心的激情,学生踊跃展现自己,各自读出了“我”心中的赤壁、周瑜、苏轼。著名哲学家雅尔贝斯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卢梭也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同时,教师范读的渗透力、影响力远比录音朗读更强烈。录音朗读如镜中花水中月,毕竟和学生隔了一层纸,少了眼神、动作、神态等的交流互动。师生面对面地朗读,学生可以听其声音,观其表情,感其语气,揣其神韵,提高对语言的敏锐感觉。教师投注情感的范读本身就是培养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一种好办法,一条捷径,达到“一读胜十讲”“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例如张安老师用短短3分钟的慷慨朗读把学生带入到豪放大气的词风中,进入到如画江山与英雄豪杰的交相辉映中。
    教师范读是个人教学艺术的独特体现,是教师创新魅力的彰显。当一篇锦绣文章展现在眼前,“朗读是用来表情达意的”,表谁的情?达谁的意?能表达作者的情意最好,但很难,只因我们与作者的思想认识水平有很大差距,那不妨表达出“我”心中的《赤壁赋》,“我”心中的《归去来兮辞》,“我”心中的《烛之武退秦师》。只要老师沉潜下去,悉心体会,即使普通话不佳,只要能表达出一份真纯的情意,就一定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学生的心声。
    不信,请看上面提到的张安老师。他的朗读肯定不及那种“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样貌,肯定不及名家的字正腔圆、慷慨激昂,但为什么全场鸦雀无声,屏息聆听?张安老师以自己的朗读,阐发了对文本独到的诠释。例如,他从像惊马一样的波浪拍击岸边,滔滔江水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读出血雨腥风、金戈铁马的古战场,读出周瑜是苏轼热烈向往却难以企及的梦。那种歆羡仰慕而又悲凉沉重不甘的情感如一颗巨石砸入平静的水面,泛起听者心中层层巨浪,不禁令人拍案叫绝。尽管教师的朗读带有缺憾,存在不足,但倾注情感的范读却是完美的,胜过千言万语的讲解。余下的课堂环节顺理成章成功,最后张安老师以其艺术的课堂设置、洋溢的才情豪气荣获全国高中组一等奖,实至名归。
        没有十全十美的课堂,没有完美无缺的教师范读。缺憾中我们依然潜心诠释文学的情感,尽情展示文学的魅力。莫不课忽视、吝啬甚至逃避一个语文教师范读的使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