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初中语文整体感知中的“点”故
初中语文整体感知中的“点”故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 张红岩

      

    如何让文言文上出魅力,让传统经典散发出语文味的芳香呢?我认为上课时找准“点”,以诵读为根,以品读为茎,着眼于整篇,研读局部细节,抓住关键词语,在读中悟,读中品,定能在文言文的课堂上结出硕果。“点”即“切入点”,也就是突破口,只有找准了这个突破口,才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在阅读教学中找准了切入点,就找准了整体感知的方法,一个好的切入点,能“点”破全篇,点出整体感知,把课文缩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

    一、精“点”读

    周振甫先生曾说:“立体的懂,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把所读书的全部装进脑子里。假如不是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进脑子里,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字,记住了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曾有幸聆听一位省级王老师执教《陋室铭》,她就十分注重诵读,整堂课以诵读为主线。她先是以古典音乐为背景,在舒缓的乐声中,老师的范读犹如上好玉器撞击发出的清脆,读完仍使在场的师生意犹未尽。学生在这动听的乐声里一遍遍朗读,其间合上课本,竟然熟读成诵,老师精讲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文章内容,无不使旁观者拍案叫绝。一堂课下来,学生读得轻松,学的自如,悟得透彻。因此。这个诵读的“点”抓得特别好,诵读过程中,学生眼、耳、口、脑并用,培养了语感,形成了积累,便于对文章整体把握,同时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情感,欣赏作品形象,感悟作者语言。诵读的过程,不仅是积累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理解的过程,鉴赏的过程。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重视诵读的教学,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

    、猜题眼。平时教学时,我们不难发现,题目给出了好多课文的有关信息,有的题目本身就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题目给出了人物,有的题目给出了地点,稍加指点,我们便可以借助题目引导学生走好整体感知这一步。题目中的关键词常为传达主要信息的词,碰到这样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题目寻找文章的切入点,不要直接告诉题眼,要让学生自己去猜,以此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学生进一步阅读做好准备。如《孙权劝学》,题眼在字上,教学时,可紧扣题眼,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逐步引导学生思考:“题目中哪一个字是中心词?孙权劝谁学习?为什么劝?劝的结果如何?如果生活中你身边有不爱学习的同学,你应该怎么劝?”全文围绕“劝”字层层设问,既突出了重点,又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提示。每一篇课文课题下面都有不大的一块文字——课前提示,它以其精炼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文章的内容及思考。用好了这段文字,可对整体感知课文起到极大的作用。教学时,我每一次都让学生读几遍预习提示,力求感知课文内容。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预习提示:“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往往需要讲究策略。邹忌的故事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预习提示给出的人物、事件及目的一目了然, 引导学生按照提示的信息依次研读就方便多了,并且 “你知道他是如何劝谏齐威王的吗?需要讲究什么样的策略?”这样的主问题岂不节省了教师冥思苦想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有时候,转换一下教学形式,则可以带来新的体验。讲《公输》时,我把以微课形式录制的“预习提示”展示时,分明地看到学生眼前一亮,接着伴有我的温情提示的声音响起:“同学们请看,在这儿出现了墨子,说明了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时候?”有的直接喊出春秋战国之际。我接着引导:“预习提示中出现了‘诸侯国’三个字,请你思考,战争一触即发,为阻止战争,墨子到底奔走于哪两个诸侯国之间呢?” 有的迅速翻看课本,从开头第一句找到答案:“楚和宋”。我因势利导:“预习提示中‘力阻’二字可见墨子的可贵之处,他怎样力阻战争的爆发呢?”至此,文章的核心问题也突出了,然后引导学生再深入解读文本解惑,运用微课的课堂更精彩。

    、悟插图。课文插图形象直观,都是与其课文内容的某一部分相对应的,它可以瞬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为整体感知课文打好基础。观察一幅图不同的位置,图文的结合点就有所变化,效果也不一样。教学时要抓住图画的主要内容与关键,根据形象的画面和生动有趣的故事之间的结合点,把握最佳时机观察插图。在教学此类课文时,一般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欣赏插图,观察时,要紧紧抓住能揭示文章内容的关键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体会美妙之处。然后从某一点对全篇质疑,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如《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出现的两个人,你能从他们的服饰和表情猜出谁是庄子?谁是惠子吗?他们在干什么?庄子坚持认为出游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学生们在插图中去捕捉人物的信息,既丰富了内容,又锻炼了想象力。

    、领开头。有些文章的开头就是生活中常说的至理名言,在课堂上以这些至理名言为切入点,可以快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如教学《鱼我所欲也》一课时,从“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一名言导入,学生的声音与我的声音融为一体,我接着引导:“当我们面临生与死的考验时,该怎样做出选择呢?”

    而有些文章开头是总领性的句子,抓住总领句的关键词切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执教《与朱元思书》先让男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女生齐读第二自然段,读完后,我让男生找出本段中的关键句,男生很容易地找出“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女生去找对应开头关键句的句子,自然地就有了 山、水的“奇”和“异”分别表现在哪里的问题,有了这样的问题,就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提问,大部分时间都给学生,在交流中完成了整体感知环节。课堂上围绕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文言文实际问题展开,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尾。好的结尾总是意犹未尽,余味无穷。 如《岳阳楼记》结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作者的博大胸襟,但细思之疑问出现了:“以物喜,以己悲”的是哪一类人?作者又是哪一类人?“悲与喜”是借助什么来体现的?《故乡》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希望真的无所谓无吗?如果真是这样,“我”为什么要搬家?路真的好走吗?如果真的好走,为什么“我”走时还会迷惘?像这样的切入,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教学课堂就会有了活力也会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课后题。课后题往往是围绕课文重点精心设计的。只要认真研读教材就不难发现,很多课文后的练习题都是一个统领全文的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这个总领文章的大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继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出师表》一文后的阅读练习题: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后的阅读练习题:1、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2、秦王是怎样恐吓唐雎的?唐雎是如何回应秦王的?教师巧妙利用课后题来组织课堂教学,抓住文章要点,充分发挥课后题的作用,一定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整体感知的切入点很多,只要教师以课文为本,认真研究,找准切入点,引语文阅读走向深入,使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挖掘内涵,就能让学生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第一实验中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