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适时追问,让探究活动充满智慧
适时追问,让探究活动充满智慧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 宋小伟 张厚波

                山东省荣成市石岛实验小学  宋小伟 张厚波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追问的时机稍纵即逝,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精心设计,适时追问,不但会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深入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在“矛盾冲突时”追问——开拓思路。
    小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所限,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思维经常会遇到障碍或矛盾,不能更深入地思考和分析,此时,教师要及时追问,开拓学生的思路,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谁的本领大》教学片段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贺卡,小彩灯不亮了,猜猜什么原因?
    生:小彩灯坏了。
    生:导线断了。
    生:电池没电了。
    ……
    (教师打开贺卡,放到展台上。)
    师:仔细观察,什么地方出问题了?
    生;导线断开了。
    师:这可怎么办?
    生:把导线接起来。
    (教师故意没有剥掉绝缘层,直接把导线接到一起。)
    师:亮了吗?
    生:没亮。
    师: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经历片刻沉默。)
    生:可能电路的其它部分还有问题?
    师:其它部分老师已经做过认真检查,可以保证没有任何问题。
    (学生产生激烈的认知冲突,较长时间沉默。)
    师:你知道导线的外皮有什么用吗?
    (教师的一句追问,立刻使学生变得兴奋起来,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要把外皮去掉。
    生:应该把导线里面的铜丝接起来才行。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导线外面的一层是不能导电的。
    (教师让学生上台操作,彩灯亮起来了,学生一片欢呼。)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先是犯下了一个低级“错误”,有意促成了学生思维中的矛盾冲突,继而通过巧妙的追问,为学生思维的飞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并且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材料导电能力的差异。
    二、在“意外发生时”追问——生成智慧。
    叶澜老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科学教师要敢于打破预设的程序,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要给予积极的回应,以睿智的追问,让学生的智慧闪耀光芒。
    《有趣的磁铁》教学片断
    (学生通过探究知道了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生:老师,我认为这个结论不准确。我有两块磁铁(其实是一块磁铁从蓝色部分的中间位置断开),它们是同极相吸。 (他边说边拿着相同颜色的两头靠近,果然是吸在一起。)
    (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顺势追问。)
    师:是啊,一样的颜色,应该是相斥,为什么会互相吸引呢?
    生:可能其中一块磁铁的磁性没有了。
    (这种说法很快被同学否定了。教室里一片安静,学生陷入了沉思。)
    师:虽然是断掉的一部分,但它也是一块磁铁,同学们能不能做出一个大胆地猜测?(教师手里拿着那块蓝色的磁铁,引导性地追问。)
    生:这块磁铁可能也有两个极。刚才相互吸引的两端可能一个是北极,一个是南极。
    师:一块磁铁成了两块,每块都有两极,你能想办法证明吗?
    (学生动手实验,终于明白了刚才所谓的“同极”相吸是怎么回事了。)
    课堂进程中的意外往往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它是真实的,可贵的。教师如果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巧妙处理,不仅能使教学获得精彩生成,而且能使课堂焕发生机。
    三、在“错误出现时”追问——提升素养。
    学生的错误就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善于挖掘错误背后所隐藏的教育价值,巧妙追问,引领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
    《谁的本领大》教学片段
    (设计实验验证不同材料的导电能力。)
    师:怎样利用这些材料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各小组先研究一下。
    师:哪个小组有办法了?
    生:先组装一个电路,然后把要验证的物体接到电路中。如果灯泡亮了,就是容易导电;灯泡不亮,就是不容易导电。
    师:下面各小组同学开动脑筋,动手组装一个这样的电路。看哪个小组最先组装好。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们组装的电路。
    (其中一个小组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随机出示事先准备好的一块铁片,让他们检测,结果灯泡没有像大多数同学预想的那样亮起来。)
    (学生的检测出现两处错误:一是在把要检测的物体接到电路中之前没有主动地去检查电路本身的好坏,但这是检测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它可能直接影响最后的验证结果。二是他们没有进行重复实验或者说多次验证,一次实验的结果就成为他们最后的结论。因此,在学生对铁皮进行检测结束以后教师马上追问。)
    师:我觉得你的电路可能有问题?
    生:应该没问题吧。(学生底气不足,声音有些低沉。)
    (此时教师继续引导性地追问。)
    师:怎么证明没问题?
    师:你觉得在检测前应该做什么?
    生:先把两个小夹子夹到一起,让电路接通,确定没有问题了才可以开始检测。
    师:一种材料只检测一次就可以吗?
    生:应该多检测几次。
    师:说说理由。
    生:一次有可能出现操作失误,所以要多次实验,结果才准确。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教师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思维错漏,让学生在辨析中成长,从而达到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四、在“学生欠思时”追问——启迪思维。
    小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方法往往比较简单。此时如果教师能在关键处引一引、导一导,学生的思维就有可能从单纯慢慢走向成熟,从而逐渐形成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水流产生力量吗》教学片断
    (研究水位的高低与水流力量大小的关系时,其中一个小组提出了自己的实验方案。)
    生:把两个装有自来水的矿泉水瓶放在不同的高度,让水自然地从小孔中流出,冲击水轮,比较两个小水轮的转动速度,如果放在高处的矿泉水瓶冲击的小水轮转动的速度快,就说明水位高,水流的力量大,反之则水流的力量就小。
    (介绍的小组自认为方案非常完美,其它同学也频频点头表示赞同,这时教师提出了异议。)
    师:我认为他们的方案有问题!
    师:如果矿泉水瓶里的水不一样多,一个是半瓶,一个是满瓶,实验的结果还准确吗?
    (此时学生豁然开朗,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
    生:瓶里的水要保证一样多,才能研究出水位高低与水流力量大小的关系。
    师:你觉得还有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生:要用完全一样的两个瓶子。
    生:出水的小孔还要一样大。
    生:还要冲击水轮的相同位置。
    ……
    师:现在你能说说在做这个实验时都要注意什么吗?
    教师看似随意的一句追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师生、生生的交流碰撞中最终形成了一个科学的实验方案。
    教师及时有效地追问是引领学生深入探索的“钥匙”,也是提升学生思维高度的“阶梯”。实践证明,适时地追问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