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制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制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虞小芬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渔浦小学 虞小芬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实现并举,其中德育为先。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中,应当紧密结合教学的目标,落实道德与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生活化可将教材要求与每名学生的具体生活紧密相连,引导学生把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生活实践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他们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法制意识。在教学中必须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深刻参与其中,再加之家校共育的长期配合才能达到长久的教化意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道德与法制;;策略

    作为学校德育基础课程之一,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致力于在课堂上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对生活具有积极态度的人,一个拥有参与社会的認知能力的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有优秀道德品质、有法制意识的人。小学生的生活可谓丰富多彩,结合学生的生活开展道德与法制培育课程,既是新时代道德与法制教学的特点,也是教学能够发挥实效的保障。教师要在重视道德与法制教学的基础上,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不断推进生活化教学的发展。

    一、将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生活化的意义

    小学阶段正是塑造学生品格和培养道德意识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进行法制与道德教育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格外注重实际的教学效果,将该课程进行生活化教学能够以社会上实际发生的事件来启发学生,用生活中的做法来引导学生,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利用生活化教学还可以消除课程的空洞性和抽象性让学生能够更真切的明白书中的理论。将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生活化对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明确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认识理想和价值目标都正在逐渐形成,而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容易发生偏差,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理想、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学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次,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改变当前学生娇气、霸道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遵守课堂教学纪律,在学习中尊师敬友,团结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尊老爱幼。这些道德习惯的养成,将会让学生受益终生。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

    利用生活化提高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效率的策略

    1、关注小学生思维特点,改变教学视角

    小学生的年纪小,自控能力差,思维往往以感性思维为主,对一些概念类问题往往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小学《道德与法制》在教育要求上对一些概念做出规定,例如在小学一、二年级提出“要初步建立国家、国籍、公民的概念,初步建立对家庭关系的法律意识。”对这些要求和标准,需要教师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整合和迁移,善于从小学生的视角梳理问题和发现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学视角,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

    2创设多元内容多角度让道德与法制生活化

    小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了一探究竟的心理,生活化的道德与法制教学应避免单一的内容重复铺陈,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营造出多元化的生活化空间,学生在不同的问题角度下对于道德与法制的认知更为透彻,教师要注意情境材料的选取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贴近学生生活,且具有代表性。如教学《礼貌的力量》一文时,教师可以创设几个不同生活情境的案例:一是在公交车上,几名学生坐在“爱心座”嬉笑打闹,而漠视站在自己身边的老人,没有丝毫愧疚感;二是在公共场合上,几位壮汉随处抽烟、随口吐痰,对工作人员的劝阻加以藐视;三是在过斑马线时,一名学生搀扶着一位老奶奶过红绿灯,并将老奶奶送到目的地。组织学生分组谈论与交流,让学生自行评价这几种行为方式,得出礼貌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学会尊老爱幼、遵守社会公德,若不尊老爱幼、遵纪守纪,就会受到他人的唾弃、厌恶,不被他人接纳。这样巧妙地利用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出人性化的教育教学氛围,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3、运用生活化导入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以往的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一味地重复课本上的文字,学生根本无法融入课堂。面对这一现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生活融入课堂中,这便要求老师应在潜移默化中将生活中的元素导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道德提升,让生活的感悟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小学生的年纪小,自然而然的在道德与法制的理解上多呈现出片面化的特点,对于道德与法制的内容一知半解,生活化的情景导入,应在充分了解学生日常习惯于状况的基础上,渗透学生生活化的常见情景,便于直截了当的进入课堂互动状态,學生在熟悉的道德与法制生活化课堂上,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被激发,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在教学《家里来了客》一课时,里面有一个“陌生人到我家”片断。首先用视频出示了一个场景:文文独自在家,遇到一陌生人敲门……这时画面停止,让孩子们思考:遇到这种情况,文文该怎么办?二年级的孩子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安全意识,他们经过了短暂的思考即展示出了他们独特的想法,有的说不认识不开门,有的说不出声,有的说劝他离开并等家长回来了再来,还有的说要打110报警……而此时教师也适时的点拨:在生活中,客人来了我们既要热情待客,做一个文明的好孩子,但又要注意安全,不和不认识的人直接接触。然后让孩子们自由组合进行场景模拟表演。表演完成后引导孩子对表演情况进行点评,点评的着重点是要有适度礼貌并要注意安全。就这样经过“表演――点评――再表演――再点评”,孩子们都知道了如果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了。教学任务基本完成,轻松实现德育的熏陶。

    4课外实践活动生活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程的形式始终比不上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的感受。亲身体验是小学生“知”转化为“行”的关键。课外实践活动生活化是指学校和教师安排的课外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它是情境创设生活化的深化,是通过课堂内化于心的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外显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的重要途径。道德与法制教学本身不只是为学生传授知识的载体,更为学生今后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提供了可选择的范例。因此,教师应在课程学习后,开展和布置相关的、恰当的、可行的生活化课外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融入道德与法制教育,不断深化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 例如在讲解《平安回家》这一节课程时,教师可以讲教学的内容同学生的真实的生活进行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例如:学生在回家过程中的整个过程,其中又是什么维持着交通的安全?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通过问题,学生会联系到日常生活中自己所经历的一些回家的过程,等红灯、过马路等,学生就可以将自己的实际生活与课程进一步联系起来,加强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和知识的参透。

    三、结语

    小学阶段的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非常关键,在教学中要力求通过该课程的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明事理,知荣辱同时具备一些最基本的法律常识。总之,要想在小学阶段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和法制水平,就要提升道德和法制教学教育的课堂效率,让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不走形式,让学生从课堂中真正学到东西,这样就必须结合生活实际。

    参考文献:

    [1]刘阿甜 小学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育的意义与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0),49-50

    [2]张晓辉.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体验式课堂的建构与探寻[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04):53-5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