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从初语教材看山水田园诗发展历程
从初语教材看山水田园诗发展历程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宋端凯

    要:“核心素养”作为2018年最网红的字眼,出现在了基础教育领域最显眼的位置。作为被列入国家课程计划的综合实践课程,在越来越强调创新发展的今天,毋庸置疑地承载着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的重要使命。本文试图通过小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详细阐述小课题探究活动如何促使学生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自主合作、交流展示的方式开展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

    关键词:小课题     核心素养      落地

    在小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让学生拥有科学的态度与习惯。

    在长达17年的小课题研究中,树人小学探索出了“三阶段八课型”的操作指导模式,而研究准备阶段的研究启动课、课题选择课、课题分解课,无疑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习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上好研究启动课,促使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落地。

    在研究启动课上,我们会对本领域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向学生进行简单地说明,会向学生展示本领域的成功的研究案例,并向学生介绍选题的一般方法。我们还会通过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去思考选题的范围。

    (二)上好课题选择课,促使学生问题论证能力的落地。

    在课题的选择课上,我们会发现孩子们最初的选题异彩分层,但不乏无法开展的课题。

    (三)上好课题分解课,促使学生问题分解能力的落地。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课题的分解课上,我们会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提问的兴趣,学生的问题意识将进一步增强。

    在小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让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品质                                   

    我们选择课题都是从学生本身出发,他们自己提出课题,选择课题,讨论最终确定课题。学生们选择的课题都是他们感兴趣的,有一定研究意义的,有创意的,并且他们的选题都还是比较小,可操作性强。

    (一)上好研究策划课,促使学生理性思维的落地。

    进入小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后,我们首先就会引导学生上好研究策划课。我们会进行研究计划的设计;开展研究计划的交流;并指导其完善本组的研究计划。

    (二)上好实验指导课,促使学生勇于探索精神的落地。

    小课题研究进入实施阶段后,自然而然地会用到访谈法、对比分析法、实验法等,这些方法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上好资料搜集课,促进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落地。

    在确立了探究的主题的基础上,我们会引导学生,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纷纷走工厂、串乡村、跑书店,拍照、录像、采访、调查、取证,深入观察社会与自然。教师还会指导、协助学生分工合作,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并加以整理、分析、归纳、分类等。随着更多信息的了解、更多课外知识的积累,学生逐渐架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深刻地认识到各个领域知识的博大精深,从而具有数字化生存的能力,能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  

    在成果表达交流阶段,让学生拥有科学的总结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学习,我们的教学就将从小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转向

    研究的最后一个阶段——成果交流表达阶段。

    (一)上好交流表达课,促使学生创新能力的落地。

    在成果交流表达课上,孩子们会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前段时间所收集的各种资料,会就小课题展示汇报的方式,提出自己的创新性建议。尤其是会在老师的引导下,参与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而这时的研究成果的呈现与表达是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时机。孩子们分工协作,各自承担研究报告一个部分的撰写,再由一个孩子来完成统稿工作,这样的方式无疑让孩子们的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二)上好展示交流课,促使学生思辨能力的落地。

    小课题探究活动的展示交流分两个部分,首先是由发布的同学进行展示汇报;其次是由整个课题组成员接受同学和老师的提问并回答。例如,在《重庆火锅大揭秘》的小课题中,孩子们就提出了以下的问题:

    请问你们是如何想到要研究《重庆火锅大揭秘》这个课题的呢?

    请问在《重庆火锅大揭秘》这个探究活动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

    哪一件事?

    3)请问你们在《重庆火锅大揭秘》这个探究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你们是如何解决的?

    4)请问在《重庆火锅大揭秘》这个探究活动中,你们得出了哪些观点或结论?你把这些结论告诉你身边的朋友或亲人了吗?

    5)请问在《重庆火锅大揭秘》这个探究活动结束后,你们还想探索身边的哪些问题?

    这样的展示交流、答辩方式,既锻炼了孩子们出众的口头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孩子们的临场应变能力,使孩子们的批判、质疑意识得以彰显,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问题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思维缜密,能从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能力。

    (三)上好总结反思课,促使学生勤于反思能力的落地。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的“思”值得我们反复地品味。小课题展示交流结束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本次小课题活动过程进行回顾性反思,对活动与类似经验的联系进行整合性的反思,对如何应对突发的情况进行前瞻性的反思。这样的反思活动,必然会促使学生养成对自己以往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必然会促使学生善于总结已有的经验,并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的策略和方法等,使之学会学习。

    我们的小课题研究活动,是引导学生“跳出课堂学技能”的一门课程,是落实新课程提出的“科学教育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精神的具体体现。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仅拥有了科学的态度与习惯,而且还拥有了科学的思维品质,以及拥有了科学的总结反思方法,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实践创新、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在小课题研究中的成功落地,焉能不会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初语教材看山水田园诗发展历程

    江苏邳州王杰中学 宋端凯

    古代社会,山水田园是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士人学子失意后徜徉其间,春风得意的官场中人则以山水田园作为他们精神的乐土。山水田园诗歌,以山光水色、田园风物为审美对象,以细腻的笔触描写静谧的山林、广阔的田野,表达安逸隐居的生活以及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本文试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中诗歌来分析山水田园诗发展历程。

    一、萌芽

    纯净的山水田园诗产生于两晋,但诗歌和山水田园相联系,早在《诗经》中就出现过。九年级下册《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都是写景名句。但是,《诗经》中的山水田园,往往只是诗人表现自我情感生活的媒介,而且有时只是一笔带过,这是人们不把这些诗歌视为山水田园诗的最重要原因。包括汉乐府的《上邪》《江南》《长歌行》均是如此。直到曹操的《观沧海》问世,山水诗的发展才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作者跃马扬鞭、登山观海、触景生情、感慨良深;诗歌境界壮阔、气韵沉雄、苍凉慷慨、情感激荡。沧海的浩瀚,秋风的萧瑟,英雄一世的情怀全部隐藏在字里行间,是一首较为完整、完美的山水诗。但是,作者仍然不是为山水而作,诗人吟咏山水,不过是把山水作为言志的中介。这是因为魏晋之前,汉族诗歌的内容都是与人本身有关的生存、欲想、政治、战争等等,自然风光还是未被雕琢的玉石。

    二、发展

    诗人真正将山水田园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写出纯净的山水田园诗,则始于魏晋六朝。这是因为当时王朝更迭,战乱不断,文人公卿惊恐悲哀随即归隐山林。他们在游山玩水、躬耕田园时人与自然已经融为一体。东晋陶渊明就是田园诗的代表人物。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伟大诗人,一生潦倒下层,最后一次出任彭泽县令,八十余天即挂印归去,归隐田园。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诗歌到他这里真正以田园为题材,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艺术精湛的田园诗人。山水田园对他而言不仅仅是客观的自然,也是主观的精神世界,田园已经成为他生活、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八年级上册的《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草盛苗稀,耕耘欠佳;戴月荷锄,夕露沾衣;皓月当空,举头仰望。虽然辛苦,但这劳作却能够使他获得心灵的慰藉,能够体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品质,常景、真情、至理在这里有机融为一体,“自然”在这里被提升为美的至境。八年级下册的《饮酒》(其五)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手偶得,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脱口而出,不事雕琢,不工而工,自有神韵。当然,八年级上册的《桃花源记》描写自然景色以及农村生活,语言平淡舒朗,质朴自然,和其田园诗歌相得益彰。

    与陶渊明同一时代而稍后的谢灵运成为山水诗的杰出代表。是谢灵运使山水诗成了气候,蔚为大观。他写山水诗,一是受玄言风气的影响,不以礼法为意,发自内心喜爱山水而逐步舍弃了玄言诗中尚理的因素。二是他有真才实学而又自视甚高,虽然出身豪门可在政治上并不得意,被贬为永嘉太守以后更是专意于山水,从山水中寻找慰藉和自由。谢诗写山水不及陶诗写田园平易自然,但是篇中常见佳句,诗风华美,这与家庭的熏染以及用心的雕琢有关,如“池塘生春草,柳园变鸣禽。”(《登池上楼》),“林壑敛冥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白云抱幽石,绿蓧媚清连。”(《过始宁野》)都是模山范水的名句。谢氏对事物观察的精致细微,驾驭语言的高超独到,提炼诗意的过人才气,连“诗仙”李白也是佩服之至。可以说,李白一生最为佩服、对其影响最大的诗人就是“大谢、小谢”。谢灵运之后,摹写山水的还有谢朓、沈约、庾信等诗人。因为一些作品没有选入初中教材,不再赘叙。

    谢灵运领略山水之美,不是陶渊明式的静观,而是采取移步换景的手法,寻幽揽胜,山水异态纷至沓来,便成画境。谢灵运亦便成为中国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卓然成为山水诗宗师。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的转变,产生了陶渊明的田园诗。人与自然之间审美关系、艺术关系的深化,更是赋予他的田园诗以物我浑融的意境和平淡醇美的风格,这种情、景、物、理交融的艺术境界至此才算得到真正实现。因为家庭环境、生活志趣的不同,陶、谢有山水与田园、意境与画境的不同,但是在把自然景物纳入审美视野与文学题材方面,两人的贡献却是一致的。山水田园诗歌,终以这两位大诗人的出现,而在诗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而且对后世诗人李白、王维、孟浩然、杜甫、柳宗元、韦应物直至宋代的杨万里、范成大等影响深远。

    三、盛世

    唐代诗人与山水结缘从唐初即开始。初唐诗人王绩(585---644),号东皋子,少有神仙童子之称。王绩的诗风远离了初唐承袭的梁陈遗风,以疏朗宁静的笔触深入山野湖泊、天光水色,在描摹大自然景色时表现自己的生活与意愿,诗风淡雅。选入八年级上册而广为世人传诵的《野望》就是其最优秀代表作:“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惆怅、孤寂的情怀。诗歌洗尽铅华,为唐初诗苑吹进一股清新的气息。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光线与色彩的调和,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都显得那么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初唐象王绩这样的诗人并不多见,更多的诗人只是置身于现实生活中,在表现自我生活与情怀中描写山光水色,与前代相比,只是把景色放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如王勃的《山亭夜宴》,宋之问的《江亭晚望》,刘希夷的《江南曲八首等》。

    初唐诗坛还想一说的是诗僧王梵志。他的诗歌直言所见之景、所想之事,寓佛理与诗歌之中。如他的田园诗《吾有十亩田》:“吾有十亩田,种在南山坡。青松四五树,绿豆两三窠。热即池中浴,凉便岸上歌。遨游自取足,谁能奈我何!”写得自然生动,颇有特色。宋代黄庭坚推崇他的诗,范成大学过他的诗,如他的“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便是从王梵志“世无百年人”及“城外土馒头”两诗而来。这样一位在唐初诗坛不是主流却又对后代诗人诗风发生过影响的人物,诗歌发展史上应当给他一点介绍。

    初唐诗歌创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歌高潮做了铺垫,而为王维、孟浩然直接做前导的则是张九龄。张九龄时以举荐人才知名,在仕途上曾给王、孟很大帮助。王维曾给他写过一首《始献兴公》,希望张九龄出以公心提拔他,张于是提拔他为右拾遗。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诗更为有名,就是选入八年级上册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后张九龄镇荆州,任命孟为荆州从事,这也是孟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出仕。张九龄的《江上遇疾风》《入庐山仰望瀑布水》《湖口望庐山瀑布泉》都是很有气势的山水诗。

    山水田园诗的全盛时代终于到来了!

    王维(701761),字摩诘,能文,善画,工于音律,官大乐丞,右拾遗,尚书右丞等职。王维写过边塞诗、赠别诗,但是最能反映他诗歌特色的还是山水田园诗。安史之乱后,他名节既亏,退居辋川,崇奉禅宗,诗中山水田园风光,常含佛教脱世观。王维的诗歌选入初中语文教材共3首,分别为《竹里馆》(七下)、《终南别业》(八下)、《使至塞上》(八上)。《竹里馆》通过对幽深的竹林、寂静的山野、天空的朗月的描写,通过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构成了全诗幽静、空灵、凄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孤高、落寞的情怀。《终南别业》中的终南是终南山,在陕西西安市南,别业即辋川别墅。诗的前六句自然娴静,诗人视山间为乐土,不去刻意探幽寻胜,而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随时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山居秋暝》原也入选初中语文教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是一幅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渔舟唱晚图”。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隐士特色,多闲适情调”,这几首诗应是代表。

    王维的山水诗,还有描写高山大河而气势宏伟、境界开阔的作品,如《汉江临泛》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埔,波澜动远空”,用山色有无的视觉和郡邑、远空的撼动感觉来突出汉江的气势,勾勒出雄浑壮阔、水天浮动、山色若有若无的景色,可谓神工巨斧,惊心动魄。运用写意手法,大处落墨,挥毫渲染,不拘一格,正是水墨山水画在诗中的表现。再如《终南山》一诗,“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用白云、青霭的变化,阳光阴晴的不同,表现出终南山千岩万壑的宏阔气象。

    山水田园诗的另一巨匠则是与王维并称的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宦海失意,游于江南,隐于鹿门,写下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歌。他的诗作采用律诗为主,意新志异,理趣盎然,独成一脉。咏状景能有云腾雾撩之势,赋小诗可得水清风凉之感,着大力格调雄浑,构巧思含义隽永。他的诗风对李白、王维都起了重大的影响。李白有诗《赠孟浩然》,对享有盛名的孟浩然表达了由衷的赞誉与仰慕之情。

    描写大自然山水的雄伟壮阔,孟浩然得心应 手,特别注重对于气势、特征、意境的渲染,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将其诗与李白诗作比较,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孟开李浪漫诗的先声,李仿效孟但势趣更烈。先看八年级上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首诗本意在于求官而不是纯正的山水诗,但却对景物的刻画描写令人叹为观止。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景色颇具气势。八月水涨,洞庭湖满,氤氲缭绕的水汽在广袤的云梦泽上蒸腾;风起云涌的洞庭湖水拍打、撞击着岳阳城,城郭仿佛都被水势撼动。诗人笔力千钧,“冲淡中有壮逸之气”的特征由此可见一斑。再如同是八年级上册的《早寒江上有怀》,作者远游在外,树木凋零、北雁南飞而归家不得,内心浓郁的乡情化为动人的诗句。“遥隔楚云端”“孤帆天际看”“平海夕漫漫”三句,和前面的“涵虚混太清”一样,笼天地于笔端,境界浑厚雄奇。

    七年级上册的《过故人庄》是孟浩然乃至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林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歌描绘农村宁静秀美的田园景色,讴歌淳朴健康的人际关系,面对绿地、青山、场圃、桑麻这些自然景物,在把酒话家常的和谐气氛中,诗人深深地陶醉其中。诗歌用家常语道家常事,把平和宁静的田园生活缓缓道来,诗韵生动自然,真切诚挚,语言淳朴,宁静的生活本身犹如一杯浓酒,耐人品味。

    山水田园诗派王孟并称,但是两人的诗还是同中有异:孟是唐代大力写作山水诗的第一人,王则在孟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孟多行旅揽胜,王多山林隐逸;孟身在山林,心在朝廷,多孤寂不平之音,王身在朝廷,心恋山林,多闲适自得之趣,但是这些都不妨碍两位巨匠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孟诗风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他们诗风相近,描写江山田园风光的还有储光羲、裴迪、祖咏等人。他们宗法王孟,彼此唱和,共同促成了开元、天宝之间山水田园诗的繁盛,并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田园诗派。

    李白和杜甫和王、孟基本是同一时代,但是李杜少有田园之作,山水诗倒不在少数。李白山水诗气势磅礴,多用夸张,一气呵成,爽朗明快,如《蜀道难》《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杜甫的山水诗则情景交融,沉郁顿挫。最典型的莫过于八年级上册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面对青山绿水,很少李白的豪情逸致,也难有王孟的闲适淡泊,而是以自己悲天悯人的心态去关注自然风物,忧国忧民、心系天下,于是“万物皆著我色彩”,“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应该说是较为中肯的评价。由于李杜诗歌表现内容和风格都很丰富,因此尽管他们的山水诗也写得很好,但未能以山水诗著称于世。

    四、余音

    王孟之后,唐代仍有许多人写山水诗,如中唐的大历十才子、韩孟、元白以及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韦应物等都有山水诗作。山水田园诗到了宋代以后,虽在运用诗化的语言抒情、状物、写景、叙事方面,有行文不拘一格,使人耳目一新之作,但山水诗在境界上已远远比不上唐代。  到了宋代,杨万里、范成大在山水田园诗作中获得了较大的成就,作品选入小学语文教材较多。。

    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对后世诗人的影响相当深刻,他们之后,诗坛有了源源不绝的清新淡雅的山水田园诗风之流。作为诗歌主要内容之一的山水田园诗,伴随着词、曲、小说等文学样式的兴起,自宋代以后就很少发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