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有效教学之我见——小学课堂尝试教育模式初探
有效教学之我见——小学课堂尝试教育模式初探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 刘丽娟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华丰镇中心小学   刘丽娟
    【摘要】: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尝试教学法通过课堂上对知识的建构,突出探究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进而主动地去获得知识和能力。
    【关键词】: 尝试教学法 探究学习 有效教学
    一、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学习不是简单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学不是产品的传递,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而现在有些小学的课堂教学,还处于一种误区中:老师总是担心学生不会学、学不会,还是喜欢满堂灌。老师的心是好的,想把自己知道的一切都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这就造成学生的学习太被动。老师的这种做法,违背“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加禁锢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索、发现创造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现在国内外有许多关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的相关的研究和报告。但是现在在国内外影响力比较大的还是邱学华教授的《尝试教育》。初次接触就让人感觉,尝试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才是真正的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二、主导思想
    《新课标》中指出,学习者的学习是第二次创造,自主理解就是创造。知识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构起来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情境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或生活中的“对应物”。学习的结果不仅在于知,而且在于信,在于课内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统一。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而尝试教育正是把握了《新课标》的精髓。尝试教育的理论核心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 其特征是: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先试后导,先行后知。其策略是先练后讲,练在当堂。从尝试着手,从练习开始。在尝试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更加重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三、尝试教育在教学中的实施
    随着新课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教学理念所呈现出的科学性、先进性以及学习理念、学习方式、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观等的不断变化,促使广大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围栏,努力去实践新课程理念,探索出适合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认识观不断变化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绽放出新光芒。于是,我校在上级领导的帮助下,积极开展了关于《尝试教育》的各种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
    (一) 抓尝试理论学习,促教师角色转变
    通过尝试理论的学习,教师转变自我角色,将教师的角色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及研究者。”在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诱导学生发挥其最大潜能。
    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重在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和积极探索新知的热情,循循而诱之,让他们欲罢而不能。
    (二)勇于探索,上水平     
       为了让尝试教育的理念不流于形式,我们在全校范围内组织“磨课”研讨活动。首先,组织第一轮的“磨课”活动,有学校骨干教师把尝试教育的理论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上公开课。然后,组织教研活动,探讨更加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并设计一套教学模式供大家学习。接着,进行第二轮的“磨课”,之后进行更深层次的研讨,讨论出之前制定的教学模式,哪些是可以保留的地方,哪些需要修改的地方,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不断实践,出真知
    钱伟长先生说:“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作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我们在科研中成长。
    我们真正懂得了“尝试”的含义。教师要“尝试”去探究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学生要“尝试”去主动参与学习,体验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在探索的道路上,我们把“尝试”教育理念,运用到各个学科。并摸索出一点可行的、初见成效的做法。我们制定了教学“三步走”。
    1、“学案”明确尝试目标
    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制定“学案”。以语文为例,又有低段和中高段之分。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认知能力,我们设计了字的认读,形近字的辨别,词语的认读、句子的朗读指导,一些简单问题的思考,还有一次实践性作业。比如,一年级下册的《乌鸦喝水》,学生就可在家(学习小乌鸦的做法)自己动手做一下实验,去体验一下。
    中高段学生的“学案”中,包括的内容就不止字词句,这种基础的知识了,还涉及了搜集资料,总结文章主要内容,思考文中重点问题等。
    2、“教案”体现“学、练”为主
    教案的设计是为课文、课堂教学服务的。我们设计学案遵循的三个原则:
    ⑴教材“活”起来
    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是学什么,至于怎么学,教师就需要下功夫琢磨,在解释某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提供这个例子,也可以提供另外的例子。可以出示几幅图片,也可以播放一个视频;可以配一
    段音乐,也可以加几个动作。
    记得,我们学校一位老师再讲《地球的外貌》时,教师利用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有图片、示意图、数字列举、动画展示、动手操作在地球仪上模仿麦哲伦环游地球等),让课本上枯燥无味的文字资料,变成了一场“视觉盛宴”。教材“活”了,学生的思维也跳跃了。
    学生“动”起来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孩子的潜能。这里说的“动”,指的是眼动、手动、口动、心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学生的兴趣。
    让课堂“争”起来
    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想努力的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并尽可能的想得到大家的认可。是学生的思维得到尽情绽放的一次挑战和磨练。比如说,在教学中,遇到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果还不行,就在全班展开讨论交流。让他们自己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3“训练案”检测真知
    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检测题。涉及知识到能力,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真实检测学生的学习所得。
    经过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我们的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以及他们的学习成绩都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学生的这些变化更加激励着我们教师,在尝试教育的这条道路上会继续扎实勇敢的走好以后的每一步。
    【参考文献】
    邱学华,《尝试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叶仁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法新体系——邱学华对本刊记者谈尝试教学法[J];湖南教育;1987年10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