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以读为缰,构建言意共生的语文课堂
以读为缰,构建言意共生的语文课堂

来源:未知 作者:冯 芹

     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     

    内容摘要: 教材由一篇篇精品和经典的例子组成,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师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训练表达、培养语感、熏陶情感等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以读为缰,在反复诵吟咏读中缘“言”会“意”、沿“意”磨“言”,体悟文本“写什么”,揣摩文本“怎么写”的妙处,实现阅读教学理解文意与积累运用语言相辅生的目的,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吟咏诵读   缘言会意  沿意磨言 言意共生

    语文的风景在言意之间,语文教学的风景则在揣摩言意融合之间。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作者传达思想的言语及形式上打磨推敲,从而体会把握作者表达出的“意”,或是在已经掌握领会的“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言语形式的表达运用。这一过程展现的是读者、作者、文本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顺应与延生,而这一效果的承载体就是吟诵阅读。“言”是“意”的物质化载体,是表达“意”的静态化模式;“意”是“言”的内涵、意义和意蕴。“读”是传达“意”的有声形式、动态模式,是表达“意”的过程,是语料语感积累的开始。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重视吟诵、品读、体味、领悟等学习方法。[1]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吟咏中缘“言”会“意”,沿“意”磨“言”,领悟文本的内容和形式,构建言意共生的语文课堂,实现阅读教学理解文意与积累运用语言相辅相生的目的,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内蕴揣摩,缘“言”会“意”

    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王先生的表述并非是忽视内容,而是强调语文教学应由言语形式入手,去把握内容这个“意”。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语词、语段、语篇和语境,在反复吟咏诵读中体会揣摩语言形式,理解言辞语汇所蕴含的意义,进而感受作者要传达的要意。

    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通过记述生活中的几件事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位母亲:慈母情怀、宽容大度、教子严厉而有方。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言语形式来体会母亲这一具体形象,也是这一课重点的教学环节。文中有这样一处:“我”说了轻薄的话,母亲对“我”进行惩罚……笔者这样设计教学:

    师: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这位母亲的话该如何来读?

    1:大声地读出来。

    师:好,你来读试试。

    1用严厉呵斥的语气大声地朗读。

    师:你读出了母亲此时是用怎样的语调来教育孩子?

    1:大声呵斥,严厉地责教,难过气愤。

    师:你说的有一定道理。一般来讲,我们的批评责备是大声地呵斥,厉声地指责,胡适笔下的母亲是不是也是这样呢?请同学们将母亲的这些话回归原文,结合上下文段阅读体会。

    2跃跃欲说。

    师:(会意)请同学们向前文请教,同时想一想,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她会像一般的母亲那样去责备孩子吗?思考时一定要有理有据,回答时方能言之有据。

    2:(急切地举手站起)课文第六节已经有交代,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因为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其中“无论”“总”是说母亲强调不准我出声哭泣,现在是夜深人静,母亲更不会大声责骂我的。我觉得,此时母亲的责怪绝不能是这么大声音的责骂,所以,这句话不能大声严厉地朗读。

    师:那应该怎样读?请你来试一试。

    ……

    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来体会文本依意择言的妙处,由言悟意,意与言会。在言语的反复揣摩中一位隐忍、教子有方的母亲便立体地跃入眼目了。语言的学习推敲是语文教学的本真,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驱遣显性之言表达隐含之意的方法和路径,鉴赏“言”成全“意”与“意”摄动“言”的美妙。在言意兼备的文字之域,互联互辅的言意打磨,学生将收获“意”之深远,“言”之精妙,这收获会打开学生的语料语感之门,终有一天,“言”之滋养将化作学生表达自己同感之“意”的瑰丽之花。

    二、言形变换,沿“意”磨“言”

    言意统一的教学观认为,课文内容“是什么”是学生容易搞清楚的问题,而课文“是怎样表达的”,是学生不容易搞清楚又必须要搞清楚的问题。抓先得之意,回溯语言“是怎样表达的”,即是回归语言的打磨揣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变换,更深透把玩“为什么这样写”,即言意相融的妙处。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狼》,学生初读后,能够感知到屠户遇狼时思想及行动的变化:由惧怕逃避到惊醒反抗。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具体深刻地感悟屠户害怕、窘迫、惊异、斗争等思想活动,无疑是学习的重点。笔者以诵读为抓手,引导学生尝试变换言语形式,吟诵揣摩,沿“意”磨“言”,深入体会屠户的心理路程,感受不同的言语形式中寄寓的言语智慧。

    师:文章明确交代屠户害怕、窘迫等心理,怎样读出屠户这种心理?我们可以在语段里加上语气词,大家自读体会,试试可以加上哪些语气词?

    学生讨论筛定,最后得出下面的结论:

    1)“屠惧”——“啊?”

    2)“屠大窘”——“哎呀!”

    师:继续看大屏幕。

    “呀!”应该放在第四节哪个地方?

    ——“呀!”表达的是惊异惊醒继而反抗的心理,应该放在“一狼洞其中”之前。

    大屏幕出示,学生品读揣摩:

    (啊?)屠惧,投以骨。

    (哎呀!)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呀!)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在此起彼伏地朗读中,学生将感知的屠户心理活动化作具体有声的语言,用声音传达出感受的“意”,在“言”“意”之间穿梭徜徉,既领悟了文本内容与形式的共建共存,又实现了既可意会又可言传的读书效果。时至今日,语文教学界仍有不少“轻言重意”的教学思想和行为,尤其是文言文,重文轻言几乎是家常课和应试课的常态模式。当然,语文教学也不能走向另一极端——“言不达意”,即过分对待言语分析而忽视了文章内容。言意共生立足“文化学”“生态学”“共生学”的视角,追寻文本解读的“语言与含义”“内容与形式”的共生共长[2]

    三、共生实践,言意相融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实践性、工具性决定其学习的至高境界为学以致用。课堂上教师引导的共生学习,能否固化为学生课外阅读学习的基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学生发现语言之美,涵咏语言之美,然后运用语言,会意品言,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通过课堂的引导训练,学生在课外阅中能够自觉运用对比手法沿自己领会之“意”揣摩“言”之停顿及句读,凭借异形之“言”感悟内隐之差“意”,沿意磨言,缘言会意。

    言为意之形,意为言之神,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据“言”悟“意”,以“意”遣“言”,既体悟到文章“写了什么”,又厘清了“怎么写”的妙处,真正触摸到语文学习的灵魂。品读语言,就是品读作者对“意”的恰当拿捏;品读语言,会更好地与作品共鸣;品读语言,甚至能为自己也能以“言”达类似的“意”做好积累。语文教学必须做到言意统一,是因为教材是“言意融合”的精品和经典。[4]

    参考文献:

    [1][4]罗代国.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理念[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7.3

    [2]李华明.追寻言意共生的中学语文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634

    [3]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

    〔本文系徐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课题“初中生语文思维力提升中教师介入策略研究”(课题编号:GH13-20-L07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