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人文关怀,课堂教学的本真追求
人文关怀,课堂教学的本真追求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上 作者: 李娟

     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教育集团济川校区    李娟

    【摘要】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在逐级下降,到了高年级数学科目的学困生较其它学科也越来越多。笔者觉得我们应从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数学课堂来突破。教师应努力打造充满童心童趣、体现平等尊重、促进个性发展、持续真诚激励、生成别样精彩的课堂,回归本真,让学生在浓浓的人文关怀中幸福地学习数学。

    【关键词】童心童趣   平等尊重   人文关怀   真诚激励   师生共长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这一特质就决定了数学与其它学科的截然不同:逻辑思维性较强,有的内容甚至很枯燥。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在逐级下降,到了高年级数学科目的学困生较其它学科也越来越多。究其原因:听得最多的就是:不喜欢学数学,不想听数学课,数学课没意思……我想起特级教师俞正强学生的“小纸条”:如果你能让我们忘记吵,算你厉害!因此:怎样才能让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乐于思考呢?笔者觉得:我们应该努力打造充满童心童趣、体现平等尊重、促进个性发展、持续真诚激励、生成别样精彩的课堂,回归本真,让学生在浓浓的人文关怀中幸福地学习数学。

    一、创设适宜情境,激发童心童趣。

    课堂教学中要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让课堂变成一种生动有趣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情绪场。创设适宜的情境,方法多种多样,如聊天、游戏、操作、讲故事、猜谜……凡此种种,趣味性是最重要的。

    提到趣味性,我不禁想到韩国的一个教学课例:老师问10只青蛙一共有多少个肚脐呢?”学生不假思索说有10个,再仔细一想:不对,青蛙没有肚脐呀。原来,10只青蛙一个肚脐眼也没有,用乘法算式表示就是:10×0=0。这个洋溢着童心童趣的情境将原本抽象枯燥的算式变得异常的生动温暖。

    再看《轴对称图形》一课的导入环节:

    师:今天老师来上课,心里却有点小担心。生:……师:我担心你们不会玩!(生感到好笑) 师:给你一张纸,你会怎么玩? 生1:我会折飞机。师:挺好!生2:我会折个小衣服。师:你很可爱。生3:我会折一朵花。师:你很爱美。师示范:先对折纸,再从折痕处随意撕一小块,再打开时,生惊叹:哇!出现了一棵漂亮的松树!师:想玩吗?生:想!师:好的,大家就用桌上的纸,玩起来吧!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宜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无论是韩国的0就是青蛙的肚脐”,还是我国的折纸、撕纸的游戏,学生都乐于参与其中,轻松获得相关知识。

    二、正确定位角色,彰显平等尊重。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要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平等中的首席”来形容我们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妥帖。教案仅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先设计,要将这些预先设计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就是实施教学方案的过程。我们不是编剧,学生也不是演员,不会照着我们的“剧本”去表演,事实上也没有哪个教师能预想到课堂上所有可能出现的状况,因此“意外”随时会出现。

    先来看一个片断: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话音刚落,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这样一来,教师原先的设计与提问完全被打乱,怎么办?我们来做选择题:

    教师A:噢(一带而过,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按原教案继续进行。

    教师B:面带微笑,机智地开展下面的教学。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预习了书上的例题。师:这是一个好习惯,那么,你知道为什么用长乘宽来算长方形的面积吗?生:……(不知道)。师:其他同学有知道的吗?(同学们摇头)师大声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呢?”生异口同声:“想!”。师:今天我请大家来当小老师,用你们手中的学具来证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顿时,教室像炸开的锅,同学们情绪高涨,积极探索新知,抢着上台展示自己的证明过程,很快大家都弄明白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的道理。 

    教师A忽视学生的想法一带而过,无非是执意要按原教案进行,那个孩子该多失望!这种课堂完全由老师来掌控,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的角色定位完全背离课标要求。仔细想想,一个失望的孩子和一群被动接受的孩子,师生关系降到了冰点。这样的课堂学生勉强配合,甚至冷场也就不奇怪啦。

    相反,教师B明白自己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特点,他把这个小“意外”看成一个新的教学资源,及时把握,因势利导,演变成这节课的一大亮点,比原先的导入环节更为精彩。由于老师对制造“意外”孩子的充满尊重,师生关系迅速升温,孩子们不光“知其然”,还急切地想“知其所以然”。

    三、直面学生差异,促进个性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个体,在个性心理、知识基础、探究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差异、直面差异,将这些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努力创造条件、时空,组织学生在差异中对话,展现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态。

    以《长方形的周长》一课为例:老师在出示例题“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后问:你准备怎样算?1:把4条边依次加起来(老师根据他的口答板书);生2:我和他加的顺序不同(教师继续板书);生3:我先算2条长、再算2条宽,最后相加(教师继续板书);生4:我先算长+宽的和,再用和乘2(教师还是板书);最后教师问:你最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继续在差异中对话,很快发现第4种是最简便的方法。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得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各不相同,有对有错、有繁有简。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老师没有说一句话,做一次评论,只是把不同的方法都板书出来。而当4种方法都板书好了老师才提出:你最喜欢哪种方法?给他们搭建一个陈述理由、自由辩论的舞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个充满人性关怀的课堂中,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参与的乐趣,一个也不落下。

    四、实施延迟评价,持续有效激励。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评价要具有发展性、激励性,评价要有多元化的主体、多样化的形式。在教师不断的激励评价下,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有效地反馈调控,学习越来越自信。

    吴正宪老师就很善于利用激励评价,分享她的《求平均数》片断:

    在估计“五一”期间东方明珠电视塔售出门票五天平均值时,有一女同学估计2000张(这个数值超过了这五个数中的最大的数),吴老师没有即时评价,只是说:“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一下”,然后组织交流。目的是让学生在验证、交流中自己发现错误。最后吴老师来到小女孩子的身边说:“现在知道自己错哪儿了吗?”小女孩不好意思地说:“我估计的数跑到最高的数‘外边’去了。”这时,吴老师才做出评价:“我非常佩服第一次估计比较准的同学,你们思考问题有根有据。但我更佩服身边的这位小姑娘,虽然第一次她估计到‘外边’去了,但是她学会了和同学们交流,及时修正自己的意见,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我们都应该向她学习。”

    在老师的不断肯定和激励之下,孩子们将会更加自信,并形成良性循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用、巧用激励评价,帮助孩子们正确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让他们不断感受到参与的快乐,收获进步的喜悦。

    五、捕捉动态火花,生成别样精彩

    静谧的夜空中耀眼的流星瞬间划过,在课堂上也会有学生的见解像流星一样稍纵即逝,这就是思维中的“火花”。教师一定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不要“一言堂”;要及时捕捉发言中的亮点,不要让它“悄悄蹓走”;要充分肯定,不要抡起大棒,“一棍子打死”;要利用此宝贵资源,组织探究,定能生成别样的精彩。

    以《圆柱的体积》片断为例:

    进入巩固练习环节(圆柱体积公式已推导出),教师设计了一道拓展题:“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0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8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教师的设计意图有两个:一是利用侧面积的知识先求出高是多少,再求体积;二是在求高的过程中计算会比较麻烦,甚至除不尽,让学生学会用字含字母的式子表示高,期待下一步求体积时的约分。我出示题目后,果然有学生说除不尽,我提醒学生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高,同学们都埋头演算起来。很快有同学表示出了高:h=100/2лr,又通过约分求出了体积。就在这时,有个声音怯怯地说:“不需要先求高。”我一愣,让他继续说下去,“因为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周长乘高,里面有一个半径乘高,再乘一个半径就可以求出体积。”我心头一喜,立即肯定:“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我组织学生顺着这个思路重新思考,很快大家发现:用侧面积乘半径再除以2就可以求出体积!此时,教室里掌声雷动!

    在这个课例中,老师的设计意图很明显,没有预设到学生说的“侧面积乘以半径就等于圆柱的体积”这一思路。老师能做到耐心倾听,及时捕捉住这一虽不正确,但十分有价值的火花,因势利导,组织探究,完美实现了精彩的课堂生成。

    人文主义心理学指出:限制和顺从不能养成创造性,权威主义的教育只能造就驯服,而不是有创造性的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不要把学生当作部属来对待,不要忘记学生也是一个“人”,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都有着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和非凡的创造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善于观察、乐于倾听,营造一种自由、平等的人文氛围,让学生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