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基于深度学习的情景教学模式浅析 -----以《神奇的纸》一课为例
基于深度学习的情景教学模式浅析 -----以《神奇的纸》一课为例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王彪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下应街道中海小学 王彪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课程已覆盖整个小学阶段,而对于经验性强,概括性弱,识字量少,学习习惯近似于无的一年级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是很有挑战性的。情境体验性教学模式符合学生年龄结构特点,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和实效性,激发兴趣与好奇心。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情境体验式;小学科学;低段教学

    正文:

    小学科学课程在20179月开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而一年级的学生仍处在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阶段,课堂表现为坐不住,注意力持续差。而合理的情境式教学是一种宽松的,自由的环境,能有效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何做好符合低年级学生特点的情境体验式教学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四点。

    形真——建造一个孩子“认识”的世界。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孩子并非是空着脑袋来到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与学习中,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与认识(前概念)。教法就是要将这些已形成的经验为基础,展现一个可以与之对话的富有童趣的世界,将科学探究与之相融,让学生自主地认识世界,感受生活。

    以《神奇的纸》一课为例,我们可以将整节课设计为小青虫去旅游为主线,因为旅游是学生最熟悉,最愿意做的事。关于旅游学生有更多的陈述性知识储备,在学生介绍各自旅游的过程中,每个孩子已然在心中建构了一个可以与之对话的世界。随后提出用纸帮助小青虫过河这个挑战时就变得非常自然而又具有吸引力,以此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纸进行观察与探究的兴趣与好奇心。

    二、情切——打造一个情感参与的场景。

    如果说形真的世界引“生”入境,那么情切的场景更是学生持续探究的动力。因为情感是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因素,而且同时兼具增力与减力两种动力性质。因此在情境体验教学模式中情感不仅是教育的目标,更是教学方法。只有促使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才能充分地调动起儿童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与持续性。

    在《神奇的纸》一课中,教师从三个方面进行情感创设。上课初期,教师将实验室创设成专门为人出金点子,帮助别人出金点子的地方。让学生在潜意识中觉得科学课堂不仅仅是在学习,更是在出金点子帮助别人。在教学过程将“帮助别人”具体他为帮助小青虫过河去旅游,而将对纸的观察与改造这个原本枯燥的学习任务置于这个情感基础之上,至始致终让孩子沉浸在助人为乐的浅意识快感中,让学生对后续更加深入的探究,更加期待。 

    三、意远——形成一个学习进阶的空间

    情境的创设意境要广远,让学生的思维有进阶的空间。对学生在学习和探究某一主题时,依次进阶,逐级深化。否则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容易浅尝辄止,流于表面。所在在创设情境时合理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与梯度,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所以在创设过程中在符合学生探究水平的基础上,对于多个活动设计时要有一定梯度,让孩子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使情境创设更加有科学性。

    在《神奇的纸》一课中,授课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包括了搭纸桥过河,折纸桥过河,改造衣服三个活动。这三个活动分别对应的是改变纸的形状,改变纸的成份、改变其他材料的性质,对于低段学生而言,最容易观察到的又最容易想到的是外形的变化,所以以改变纸的形状作为基础探究活动是能够马上让孩子进行自主探究中。而且易于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在第一个活动的基础之上,折纸船过河是改变纸的成份。纸的成份是有时候仅肉眼是很难观察到的,要结合多种感观去发现。而改变成份又要用不常见的方法,所以这个活动是对观察方法、改造纸的方法等综合科学素养的提升。而最后改造布成防水布(雨衣),是在改造纸的成份的基础上进行方法的迁移。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三个活动的内容相互联系,难度又依次递进,而且环环相扣,让孩子一直在快乐地跳着摘桃中度过科学教究的整个过程。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而情境体验式教学本身就是一种以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的优秀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用有趣的内容、挑战性的活动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为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超越学科的,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指向学生的长远发展目标,指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指向问题解决和实践创新。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实际教学中,应结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根据体验性情境的创新原则,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才能激起科学探究地兴趣,使教学更加有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