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以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以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韩卫强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中心小学  韩卫强  225261

     要: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关键是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此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我校从“立足乡情文化,增强教师队伍文化自信力与集体凝聚力”、“实施校本研修,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力与研究力”、“统筹课程体系,助力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化和特色化”和“搭建合作平台,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谐共进”四个方面着手,提升教师,建设学校特色文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特色文化  教师  发展

    扬州市江都区邵伯中心小学创建于1902年,时称“苞亭学堂”,至今已走116年的风雨历程。学校历经沧桑,几度易名迁址,却坚守育人之责,收获桃李满园,人才辈出,奋进不止。目前,学校占地面积57400平方米,建筑面积8952平方米,教学班级36个,师生1600多人。

    学校位于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镇——邵伯。1600多年历史的积淀,使古镇邵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以乡之物教万民,而宾兴之。”进入新世纪,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乡土文化的浸润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为引导学生 “知古镇历史,爱邵伯文化”,激发他们的爱乡之情、报国之志,十多年来,我们坚持开展了“家乡文化大搜索”活动。20185月,我校申报的 “承古镇风韵,育甘棠少年——基于千年古镇文化资源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项目”被省教育厅正式立项。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如何通过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来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呢?对此,我们秉持“求真求实,向善向上”的校风,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立足乡情文化,增强教师队伍文化自信力与集体凝聚力。

    何为“乡情文化”呢?即热爱家乡的文化。邵伯经过1600多年的积淀,已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古”“水”“文”“食”“新”五大文化,古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织,熠熠生辉,为我们邵伯中心小学提供了优越的文化环境,是我们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基础。我校的“乡情文化”建设是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感受到家乡邵伯的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培养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激发他们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责任担当意识。

    那么,达成对下一代的这一教育目的的前提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先汲取乡土文化的营养,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师专业发展是需要从内部来“构建”,离不开理论学习、思想指导与文化熏陶。我们学校在办学理念的指引下,积极正面地引领教师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管理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助力作用,致力于打造一支“爱我邵伯文化,承我邵伯精神”的卓越教师队伍。

    二、实施校本研修,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力与研究力。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的一大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我校将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相结合,开展行动,实施校本研修。

    1.开发校本教材。我们组织了一批骨干教师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名人寻访、网络资源收集等方式,以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为主要内容,开发一套校本教材——《爱我邵伯》。这套教材获得了省级校本教材评比三等奖。

    2.构建活动课程。活动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结合学校开展的各类特色活动,从纵向(不同年级)和横向(邵伯文化的各个方面)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思考,设计了我校学生必参加的30个特色活动。

    3.开展课题研究。教育与研究的有机统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在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领导带领教师深入到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进行调研,了解情况,掌握资料;剖析现状,寻找问题;提出构想,撰写方案。“‘基于乡土文化资源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方法与途径的研究”的课题已被区教育局正式立项。

    三、统筹课程体系,助力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化和特色化。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课程,而教师是课程建设不可替代的承担者与践行者。统筹课程体系,使课程建设规范、科学,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大法宝。我校在积极实施校本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同时,将国家课程灵活融入进去,有力推动素质教育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进程。

    1.充分利用校本教材。

    学校成立了《爱我邵伯》校本教研组,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每月进行一次年级组研究课及评析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校级教学展示。在校本教材《爱我邵伯》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坚持做到“四进”,即:进课表、进教案、进课堂、进考核,促进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不断加深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人文积淀。

    2.扎实推进活动课程。

    30个特色活动”中,老师们认真编写活动方案,积极带领学生开展活动。尤其是活动实施过程中,老师既能按照方案认真实施,又能加强组织管理,不断完善方案,确保活动取得最优效果。几年来,通过“30个特色活动”的持续开展,我们明显感觉到教师的活动方案的设计能力和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在逐步提升。

    在社团活动中,我校结合教师专业和一些乡贤的传统技能,在乡村少年宫建立“小七贤”诗社、“芦柴花”民歌社等24具有邵伯乡土特色的社团。老师们在引导学生感知美、欣赏美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创造美的能力,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美好的瞬间。

    四、搭建合作平台,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谐共进。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尤其是面对当今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社会。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多层次、多角度地为搭建教师发展与成长的平台,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谐共进。

    1.组建师生合作阵地。

    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这不只是体现在教学的课堂上,而是渗透到师生相处的点点滴滴当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同时教师和学生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双主体。我校组织教师建立了甘棠文化少年研究院和校外研究阵地,突出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在师生互动中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2.建立互联网学习平台。

    终身学习是时代的鲜明特点,要求教师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我校在特色文化建设与教师发展方面与时俱进,建设了“爱我邵伯”专题网站和“甘棠文化少年研究院”专题网站,不定期地在教师团队中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帮助教师成为紧跟时代步伐的新型教育者,并共同实现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和特色文化建设的现代化。

    3.开展合作交流活动。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这是古人领兵建国之术,强调了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同样适用于我们现代的学校建设与教师发展。为了保障教师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合作交流活动:一是邀请专家来校做讲座,指导特色文化建设。二是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学习其他学校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经验。三是成立“爱我邵伯”校本研修研讨沙龙,不断提升教师建设学校特色文化的能力。

    古镇文化,薪火相传;文化建设,携手共进!我们将秉持“真·实”的校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与教师发展上展示自我,绽放光彩,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