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立足“民”,促进“生” ——从“民生”谈“民生课堂”
立足“民”,促进“生” ——从“民生”谈“民生课堂”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刘会斌

     重庆市江北区东风实验学校  刘会斌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卢作孚先生创办民生轮船公司。三十年代,他在乡村建设实践中,其教育理念与挚友晏阳初先生推行的平民教育有颇多相通之处。我校由1936年创办的民生机器厂子弟校发展而来,探索和构建民生课堂,是为纪念卢作孚先生,传承他的教育思想。

    一、立足“民”,践行平民教育

    我校地处铁山坪,生源为周边居民和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普通,家长所受教育普遍不高。从学生分析,由于名校的“掐尖”,自小学习习惯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被招走;特别是中学,所招学生在区质量监测中,绝大多数在3000名以后。事实求是地认可“平民”身份,重提“平民教育”,不是歧视,恰恰是最大的尊重,是符合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办学思想。

    践行平民教育,从课堂教学来看,并不是降低课程标准目标,而是要求老师基于课标和课程,研究教材,从学情出发,确立正确学生观,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完成学科教学任务。

    因此,立足“民”的“民生课堂”,不是放纵、毫无要求,而是抛弃不切实际的目标,确立一种低起点、缓进度、慢爬坡、稳进步的教学原则。

    二、促进“生”:生疑、生成、生长

    根据学情,明确了教学原则后,在“民生课堂”上,围绕“生”字,老师可着力促进学生去生疑、生成、生长。

    (一)生疑

    宋代学者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也认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可见,学习中的怀疑是多么重要。关于生疑,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自读疑

    我们都知道,有效的预习,可以迅速达成高效的教学,但真正的预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就我们的学生而言,学习习惯不好,家长助力欠缺,课前的预习难以落实。我们各学科配发了市编教辅“同步解析与测评”,其整体设计板块不错,只是,我们的学生,按其中“优效预习”去要求,难以做到。因此,我们可以降低要求,只需要学生预先阅读即将学习的内容,提出几个疑问即可。这样,难度不大,学生对所学也有初步感知和思考。即使课前没有初读,各学科在课堂教学伊始,也应该让学生自然阅读教学内容,自然生发疑问。学生会发问,这就是学习。学生提出的问题,既帮助老师了解学情,调整教学预设,也是老师教学的起点。

    2.相长疑

    所谓相长疑,从教学相长化用而来,侧重从老师角度提出,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问题设计,要具有示范性:在可疑处质疑。那么,哪些地方是常规可疑之处呢?各学科老师要善于思考总结,不求一次教给学生,而是在反复的课堂教学中加深学生的印象,教会他们发问怀疑。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标题有什么妙处?开头段落有什么作用?这种表现手法是如何达到效果的?等等,老师这样的问题设计,一方面推进了自己的教学,另一方面,也是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提醒,你也可以在自读中去这样发问、这样思考,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反思疑

    课堂教学的总结,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老师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的自我反思。我们通常会看到这样的课堂样式,下课之前,老师往往会做个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哪些哪些,一点两点等等。稍好一些的,是老师引导,学生梳理;不太好的呢,老师直接PPT出示了。其实,我们更应该留时间,让学生在梳理之后,再提问题,说出疑惑。这其实是在帮助学生把所学内容进行内化和强化。如果学生无疑,老师就要设疑,让学生来回答。

    (二)生成

    促进学生生成,我认为要处理好两组关系,一是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是预设、生成与结构化的关系。

    关于预设与生成,人们谈论很多。理想的课堂教学,当然是既要有预设,也要有生成。我想强调的是,无论预设与生成,一定要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要精心备课,做好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以及学生与本人“自话”的预设,促进生成。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老师不要“表演”,把时间还给学生;在“四话”中,老师注意倾听,适时给予肯定和纠偏,这样,既能引导生成走向丰富和深刻,又能防止随心所欲、散乱无序。

    关于“结构化”,“百度百科”的解释是这样的:所谓结构化,是指将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做到纲举目张。

    想到结构化这一问题,是深感我们的学生,他们学过的知识,常常丢三落四;回答问题,又常常片面孤立,缺乏前后勾连和整体思维。课堂上好不容易产生的生成性资源,由于缺乏过滤和整理,星星点点残存于脑海中,形不成体系,形不成能力。老师在帮助学生结构化知识上,预设时就不能只着眼于单节、单章、单篇的考量,而要有大单元的意识,课程标准的意识。

    思维导图,是帮助学知识结构化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科不同,知识体系不同,老师需要积极探索,漫长坚持。

    (三)生长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长”。学生的生长,是全方位的,我们必须坚持全面育人的思想。老师如何助力学生在课堂上的生长,我认为更多的不是老师的教学方法问题,而是老师的学生观的问题。

    回到促进“生”的前两点说起,这是生长的基础。

    自读疑,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先学,哪怕所学甚少,也要坚持这一步,老师可以据此调整预设,确定教学的起点。而且,学生的生长,也需要内生动力驱动。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其实就是要尊重学生,给学生方向与方法之后,还要给学生时空,老师像一个高明的主持人,自己话不多,而学生的思维活跃,滔滔不绝,产生蓬勃的生成资源,获得生长。

    另外,强调一下学科核心素养,这是学生生长的重要内容,老师心中有这样的准绳,课堂教学才会有正确的方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