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小学语文新课堂“有效生成”的创建策略
小学语文新课堂“有效生成”的创建策略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郭亚娜

     

    福建省南安市第三小学    郭亚娜
    摘 要 时代呼唤新的语文课堂,学生需要新的语文课堂,而新的语文课堂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只有在生成性的语文教学与课堂中学生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全面提高。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新课堂 生成性
    时代召唤“生成性”语文课堂:“为生成而教,为生成而学,为生成而为”。“生成性”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核心理念、一个有效策略,一个最强音,它指引着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向,带来了课堂教学的灵动和精彩。因此,教师要把小学语文课堂变成动态生成的新课堂,下面笔者就对此探讨一二。
    一、设计开放、生成性的教学框架
    学习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是瞬息万变的,教师要从学生的现状中作出复杂的假设,拟定一个大致的框架、轮廓或者学习的最佳路径,以供学生选择,并在运用中随时得到调整。框架设计体系的生成性,内容的生成性,更能体现弹性、空间和发展。设计体系要具有开放性,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寻找语文与现代生活系统的连接点,力求把语文教学建立在相互联系的两个系统上,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要注重设计内容的开放性。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对内容的确定应以目标为基本依据,一方面使学生掌握规定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丰富所学的体系,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跳出语文学语文”“跳出学科看教学”“跳出教材用教材”。
    二、创设有利于“动态生成”的外部条件
    教师要努力创设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以促使信息的动态生成。主要有这样几种做法。其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和动情的语言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身临其境,就能使其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学生犹如置身事中,就能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具有个性特征的观点,悟出具有个性色彩的感受。教师要根据课文的不同感情基调,进行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创设。通过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的调控,引领孩子进入文本的角色和情感。其二,适度开放教学时空,为生成留出空间。课堂教学时间要向学生开放,为学生留出充足的自学时间、思考时间、操练时间和闲余时间;拓宽学习空间,使学生从狭小的空间地带走向广阔的发展天地,营造宽松、多样、立体的学习氛围;思维空间更要开放,思维从问题开始,要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要更多地提倡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和直觉思维。
    三、教学中注重生成的有效性
    主要的方法有:
    1.诱导质疑,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体验情感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难点处、重点处、易错处质疑,引导学生在质疑中思考探究,生成个性化感悟,这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教师在关键处一个开放式的质疑,就好像“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都调动起来了,不必老师教,自能读书,不必老师讲,自主感悟,这样的课堂充分体现了生成的有效性。
    2.尊重个性,鼓励不同创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尽可能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体会和感悟,让思维在交流中融汇,让思想在交流中激荡,让个性在争鸣中张扬。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并肯定学生对专家和教材质疑,培养独立思考精神和批判意识。
    四、注重生成性信息的整合
    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来自学生的信息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自始至终研究学生,选择学生的创新信息,引领学生把学习过程向更高水平推进,从中优选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优选的标准:一是有利于全面实现教学目标;二是符合学科学习的规律;三是符合教材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成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还有很多种,其中较为常用的,有突出效果的为以下几种:
    1.对话精彩时,抓“精彩”促生成。学生答问精彩时,鼓励、赞赏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只停留在赏识层面上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把这种“精彩”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新的资源,通过即时评价,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这“精彩”的世界。
    2.认识肤浅时,抓“肤浅”促生成。由于受年龄和经验的影响,学生在理解、感悟上,难免会有所肤浅。如果我们把这种状况视为一种教学资源,那么,我们可以以学生的“肤浅”作为教学起点,运用“调控——生成”策略,引导学生浅入深出。
    3.争论不休时,抓“争论”促生成。在互动对话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面对某一问题纷纷发表不同意见的情况。这种面对学生的争论,教师应牢牢把握良机,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争论中彼此交锋、碰撞、融合。
    4.答问错误时,抓“错误”促生成。当学生答问错误时,教师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或追问暗示,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或反诘归谬,即以学生错误答案为前提,推衍出荒谬的结论,让学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顿悟。
    5.课堂意外时,抓“意外”促生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时常会提出一些出乎意外的问题。教师若装聋作哑,则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严词斥责,将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将使学生疑窦倍增,如坠云雾。最有效的办法是先了解“意外”背后的真相,继而因势利导,巧引妙导,把学生的“脱轨”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