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浅谈创感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创新
浅谈创感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创新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吴阳

    重庆江北嘴实验学校 吴

    摘要:二十一世纪进入创感时代,新的技术革命向教育提出了挑战,教育必须改革,教学要改革,道德教育也要改革。新时代的道德教育应以什么为载体?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应当有哪些新的措施?在AI教育技术背景下,如何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统一管理?本文将从创感时代的特征驱动学校德育教育的创新为切入点,论述如何通过PBL主题项目式教育,把思想品德课以及各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有效践行于实践中;在AI 教育技术背景下,实施“一主二辅三自”,从而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有效管理。

    关键词:创感时代 德育工作 有效创新

    创感时代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1. 创感时代特质驱动现代德育教育发展

    当前,我们正从信息时代迈向创感时代。信息时代背景下,由于经济建设和社会运行基础是以线性思维为运行状态,学校德育教育的着力点缺乏多元性创感时代强调的是创造性思维和把握全局的综合能力。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一书中出了人类在创感时代所需的不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六项基本感知设计感、故事感、交响感、共情感、娱乐感及意义感。[](图1)设计感指的是我们创造性地进行改变以满足品质需求故事感是我们不仅要讲论据,还要有引人入胜的叙事能力;交响感是指我们不仅要专业,还要纵观全局,学会进行领域整合;共情感懂得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和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娱乐感指的是我们需要保持愉悦的心情和幽默感;意义感是指我们追求有意义的理想,使自己的精神获得满足。此六项感知是人类生而为人而非物的基本要素,唯有充分掌握和有效发挥此六项能力,才能够使我们在创感时代中站稳脚步、脱颖而出。这对现代学校德育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image.png


    1
    六项基本感知

    2. 创感时代背景下的学生道德教育需要新的载体和策略

    在新的创感时代,我们的教育思维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校道德教育的自身价值受到质疑,知识教育的大背景下道德教育被部分学生、家长和学校认定为“无用”的教育;教育方式上,价值强迫、道德灌输等做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部分学校的道德教育出现形式化短期化现象[]

    那么,面对创感时代的特殊背景,学校如何在道德教育的道路上进行妥善并合理的改革呢?立足于丹尼尔·平克提出的人类六项基本能力的理论基础,重庆江北嘴实验学校在学校道德教育的建设工作中进行了全新尝试,其中包括PBL主题项目式德育教育,以及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有效管理。

    学校德育工作以PBL项目式教育为载体,实现德育教育的知行合一

    1. PBL项目式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需要

    PBL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图2),学生从

    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成为了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通过小组合作、协力完成等多种方式,学生可以在教师设置的具体情景中发现问题,然后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此过程不仅仅要求学生需要有收集有效信息、获取相关知识、合作讨论方案等能力,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社会视野和发现问题的心态。值得注意的是,项目驱动式学习过程并不仅仅推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更加强调学生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尝试、不断思考所带来的收获与能力的培养。这种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感、故事感、交响感、共情感、娱乐感及意义感,这正与创感时代的理念不谋而合目前,国内不少学校都在学科教学中尝试PBL项目式学习,针对这一趋势与潮流,我校创新性将其应用于德育教育工作已初见成效

    2 PBL教学模式


    image.png






    2.
    江北嘴实验学校PBL主题项目式教育的有效实践

    1)全校每月主题架构,以“世界即教材,四季即课程,大自然即资源”的理念为指导

    提升德育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江北嘴实验学校PBL这一全新教学模式与主题式德育活动相结合制定并实施了全学年每月的主题活动。例如3的活动主题是“新绿”,3的相关节气(惊蛰春分)、节日(植树节联系开展了迎春各科项目式学习活动和植树活动,体现“世界即教材,四季即课程,大自然即资源”的理念,形成了江北嘴实验学校的德育特色。其中暑期3H”课程(HAPPY, HEALTHY, HELPFUL)对学生的吸引力最大,受欢迎程度最高。学生课程品味艺术、锻炼身体、创造发明、感知文化气息,既可以提高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力,也可以通过不断实践的过程寻觅人生的快乐真谛。

    2)主题教育下的思想品德课以及各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有效生成

    成功PBL主题项目式德育教育的实践离不开坚实的理论支撑。为了从科学视角出发,积极稳妥地实现德育活动的创新发展,我校德育部与思想品德教研组共同整合教材、设计分级教学目标,并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探寻德育活动的理论支撑点,系统思考创新路径与方法,以融合性思维指导具体的德育实践活动。当然,PBL主题项目式的德育教育并非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专利,在各种科目的教学之中都可以渗透主题教育。例如在我校6月的以“成长”为主题的活动中,学生在不同学科中用不同方式(文字计量单位、画笔、歌声、舞蹈、运动等记录成长。学科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关注细节上的一点一滴,并能够对学生的一言一行有所观察与掌控,力图在课上与课下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宽领域、全方面的德育渗透。

    3)取得的成效

    日前,PBL主题项目式道德教育的实施在我校已初见成效。以一月份为时间轴的开端,以十二月为时间轴的结尾,有以下代表性活动:寻根中国年项目式合作学习、寒假公益实践活动、迎春各科项目式学习活动、以地球日为核心主题的合作探究、暑期3H实践活动、研学实践活动等等。以上活动运用多种形式、包涵多种主题、涉及多种学科,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利他”品格协作精神、独立人格感恩品德一系列基本道德素养

    AI背景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有效管理

    1. 阐述三者的关系

    德育始于家庭成于学校,于社会[]德育工作从来就不是家庭或学校的单一影响就可以获得成功的,它需要持续性、长久性、细微性的不断影响,通过对学生行为的引导、改善来不断修正其德育思想或行为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场所,是因为家人作为孩子天生的模仿对象,往往对孩子自身素养和德育修养方面有着直接影响力。虽然家庭教育对学生道德最初的形成与培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仅仅依靠家庭的力量是不够的。学校作为一个社会互动群体的微小模型,其内部本身必然有着道德冲突,这种冲突既有属于学生自我内部的冲突,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外部冲突。学校需要发挥其组织者、引领者的先锋作用,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度与规划,使学生的日常行为能够符合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又不断通过同辈影响、树立典型与优秀,完善自下而上的进步渠道。当然,尽管家庭和学校的通力合作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德育意识、完善德育心态、培养德育思维,但是学生需要独立面对社会的时间与空间,因此社会既是家庭、学校德育成果的检验场所,也是促使学生德育意识从自身、从身边发展到普世价值上的人与人、社会与人的层面。只有有效联动家庭、学校、社会,充分发挥其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才能够培养出真正具有高尚情操与社会责任的优秀德育学子。

    2. 江北嘴实验学校的实践:“一主二辅三自”

    一主:教师的教育主导作用

    道德教育过程是学生的道德形成过程,它比教学过程带有更大的复杂性。杜威认为“学校里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关于知识与行为的关系”。所以学校德育应以教师为主导,深入了解学生原有的思想基础和心理状态,很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才能做到“长善救失”。

    德育教育过程是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体情况,或以传授道德知识入手、或以建立感情入手、或以锻炼意志入手、或以组织行动入手、或几方面同时进行实施德育,所以教师需要通过规划组织领导协调把控反馈等环节达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首先,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方法策略。埃里克逊把人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积极和消极两种不同情况的发展,所以教育者要有动态育人的教育思想,根据不同个体,不同情况,及时调整策略,对学生的德育形成要反复抓,抓反复。其次,德育教育是以学校思想品德课为主要教学路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与各学科有效融合的综合课程体系。这需要教育者结合学校自己的文化特色与育人理念与时代同脉搏从而达成有效的德育教育。

    二辅:家庭、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辅助工作

    我校在德育工作的实践中逐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互动机制(图3),充分发挥了家庭、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辅助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搭建数字化德育平台。学校建立相关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分享德育理念,进行德育宣讲。要求学生家长关注公众号,并积极引导读者转发,将德育教育内容社会延伸。除此之外,在手机、平板等多种终端设备建立沟通平台,形成以微信群、QQ群为首的高效便捷的互通场地,做到家校互通,以“教师+家长”的方式共同关注一个孩子的德育成长,既可以保证家长能够获取孩子在校德育践行的成果,也可以通过平台与工具进行问题和改善的意见交流。二、创办“家长学校”德育模式。在线上或线下,校方既可以组织家长聆听由专业人士带来的家长培训和公益学习讲座,也可以邀请家长定期成为某一主题的发言人,让家长们通过自身的德育经验、德育实践,分享真实的德育培育过程,实现真正的家校合一。三、开展社会公益项目。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即学校”,生活中处处有教育。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丰富社会经验。如,2020年元旦前夕在市大剧院开展了以“与国同梦,未来可期”为主题的迎新公益晚会,学校师生和家长同台演出、自愿捐款,活动包含“爱国、追梦、环保、感恩”等德育内容,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自己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image.png


    3 德育互动机制

    三自:培养学生自觉、自主、自治

    德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德育意识的培养和德育行为产生,并不是以自外而内的心态主导的,而是需要学生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意识,积极参与、主动转变、不断实践,形成自内而外,由思维引导行为的德育体系,才能够实现德育工作最终成果的落地与开花。基于此,我校创设学生“成长银行”,导入银行管理理念,模仿银行运行机制,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该“银行”由学生进行自行管理学校大队部为“总行”,大队长担任“行长”,各班级为“分行”,班委干部担任分行“行长”,在教师对大队部和班级进行监督和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自治能力“成长银行”为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张固定的存折存折内容包含“强健独立唯美责任”这四大板块和十三个小项,涵盖了到学生每日表现的方方面面。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存、扣学生的储蓄点(印章),学生根据个人印章数量找班主任兑换羽币,而每月末学生可以去“总行”按照人民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计算兑换各国货币或者兑换相应具有各国特色的精美奖品,以正向激励方式帮助学生培养优秀行为与品德。

    综上所述,在创感时代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应与时俱进,从策略、路径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以期培养学生达成知、情、意、行协调发展,道德全面成长。而我校以PBL主题项目式主题德育教育与“一主二辅三自”的德育培养模式为核心,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实现德育教育的知行合一以及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丹尼尔·平克著,高芳译.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邵执玉.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研究综述[J].德育研究,2016,(1):180

    [3]高文苗.构建家庭、学校与社会联动的德育体系[J].人民论坛,2019,(18):56-5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