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探寻语言真趣味
探寻语言真趣味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张妙玲

    ——以《腊八粥》教学为例

    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语文学科,学习语言,毫无疑问是语文课的天职。要让学生感受语言、领悟语言、运用语言,要让学生理解汉语言的无穷魅力,热爱语言,陶醉语言,并亲近语言,让学生品味出语言的韵味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腊八粥》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笔者着力引领学生感受文中浓浓的节日风俗,学习作者谋篇布局及语言表达的独具匠心。

    一、通过比较感受语言情趣

    本单元前一篇课文《北京的春节》中已对腊八粥进行了介绍,阐述了腊八粥的由来、做法——列举了粥中的各种干果,将腊八粥比作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对比之下,《腊八粥》中的食材显得朴素寻常。为使学生感受到本课语言的精妙。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出示两篇课文中的相关描写,提问:两位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介绍腊八粥?你更喜欢谁的写法?为什么?

    生:老舍主要写了腊八粥中的材料丰富,沈从文除了写食材,还写了人们的喜爱,腊八粥的做法和味道。我更喜欢沈从文对腊八粥的介绍,因为更全面。

    师:同样是介绍腊八粥的食材和做法,比较一下,两篇文章各自的亮点在哪里?

    生:老舍主要通过陈述煮粥用的食材多,特别是将粥比作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写出了腊八粥中食材的丰富。

    生:沈从文的语言很生动,运用了拟人手法,“糊糊涂涂”“叹气似的沸腾”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的烹饪过程和黏稠的样子,读起来十分诱人。

    师:如果让你学着写一种你喜欢的食物,你打算怎么写?

    生:我要像沈从文一样,写出人们对这种食物的喜爱,以及食材、做法、味道。

    生:还要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让语言充满趣味,更有吸引力。

    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两位大师对腊八粥的描写展开鉴赏。通过比较,学生感受到了写法的不同。沈从文对腊八粥的描写更为全面,同时语言饶有趣味。而老舍抓住一点展开介绍,同样有值得借鉴之处。在比较中,学生对语言有了更加深入的感受,为课文仿写打下基础。

    二、指导朗读体会人物性格

    课文2-12自然段,即盼粥和分粥两部分,主要通过母子间的对话写出八儿的馋样儿和天真可爱。用心去读好人物的语言,才能走进文中情境,走进人物内心。

    首先,让学生读课文2-8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从哪里可以感受到八儿等粥时的急切心情。通过自读、思考和交流,学生了解到,沈从文从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写出了八儿等待的焦急。

    妈妈的话在全文仅有三句,在读好八儿的话后,即开始2-12自然段的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感受妈妈的特点。

    (一)指名分角色读2-8自然段的对话

    师:对刚才的朗读,你们有什么评价?

    生:八儿的话读得很好,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孩子在跟妈妈撒娇,但是妈妈的语气太凶了。

    师:请刚才这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语气这么严厉呢?

    生:我感觉妈妈在很严肃地拒绝八儿。

    师:那如果温和一点读,是否可行呢?谁来试试?

    生读。

    师:换一种语气读,感觉完全不一样了,让人感觉这是一个很有原则,但又很温柔的妈妈。

    (二)男女生分角色读9-11自然段的对话

    师:八儿是怎么分粥的?妈妈说“孥孥说得对”,你们觉得八儿真的说得对吗?

    生:不对,他看似替爹和大哥着想,其实就是想自己多吃点。

    师:如果你妈妈听到你这样的提议,会怎么说?

    生:我妈会生气,会批评我自私,不懂谦让。

    师:你觉得八儿的妈妈是个怎样的妈妈?会不会太纵容孩子了?

    生:我觉得她是一个很温柔的妈妈,不会动不动就教训孩子。

    生:其实这就是一个小馋猫的小心思,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我真希望我的妈妈也能懂我的小心思,像八儿的妈妈一样包容。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围绕着读、评、品展开,在朗读中感受孩子的可爱和妈妈的温柔慈爱。妈妈对孩子温和而有原则,看穿孩子的小心思时却不戳穿,这样一个妈妈怎么不让人喜欢呢?通过朗读走进人物的内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释疑感受构思巧妙

    这篇课文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无论是文章结构还是语言描写,都显示出了作家的深厚功力。

    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其中等粥写得详细,喝粥写得简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围绕课后第二题展开探究。

    师:如果让你写腊八粥,你会把重点放在哪一部分?

    生:我会重点写如何准备材料、熬粥以及粥的美味。

    师:一般来说,我们都不会把重点放在等待这一部分,作者为什么偏要这样写呢?

    生:一般人都会详写做粥及喝粥,如果沈从文也这样写,就落入俗套了。

    生:八儿对粥的期盼,让我们感觉到了腊八粥的诱人。

    生:通过等粥的描写,我们还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八儿。

    通过交流,学生对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及这样写的好处有了深入理解,感受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

    而在文中,腊八粥的“叹气”时不时地出现。抓好这一细节引导质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可以让学生感悟语言的生动有趣。

    师:学习小说单元时,我们知道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这一天,八儿都“喜得快要发疯了”,为什么在一开始就写出腊八粥“叹气”?课文一共出现了几处“叹气”?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叹气”写出了腊八粥在锅里沸腾的样子和声音,很形象。

    生:“叹气”衬托出了八儿迟迟吃不到粥的沮丧,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幼稚可爱。

    生:最后一个“叹气”让我感觉似乎是腊八粥听了八儿分粥的计划,忍不住“噗”的一声笑了。

    生:这“叹气”让粥似乎有了生命,也让等待的过程更有意思。

    此外,引导学生质疑,如作者写了八儿对粥的猜想,后面写看粥时猜想得以印证,前后内容是否重复?课文题目是“腊八粥”,作者用大量篇幅写八儿,是否主次颠倒?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思考,明白作者写猜粥、看粥,是为了表现孩子好奇急切的心理,同时巧妙地描写出腊八粥的特点。通过八儿来写腊八粥,使得对腊八风俗的介绍更有生活气息,趣味十足,不仅写出了腊八粥的甜腻可口,更是表现出了一户普通人家朴素温馨的生活情趣。

    学生通过联想、想象,用自己的灵魂走入“文境”中,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也走进了语言所描述的世界,以自己的“真实”感受去诠释语言的无穷意蕴,受到情感熏陶和语言磨砺,充分释放了语言的张力和“情”味。这样的语言学习,学生能不喜欢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