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课改背景下,我的备课点滴
课改背景下,我的备课点滴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王雪芳

    ——以《平均数》为例

    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贵玉小学 

    想上好一堂课,必须先备好课。同理,想在课堂上体现课改精神,必须先在备课中体现了。所以,“在课改背景下如何备课”成了我这阶段思考的重点。恰好教研组安排我上一堂同课异构课——《平均数》,这也就给了我一次实践的机会。令人欣喜的是,《平均数》获得好评。现将我的备课过程分享如下:

    一、寻找资料,罗列知识点。

    根据课改精神,在教学上,我们提倡“三教”和“三不教”。“三不教”即“学生已经会的不教,学生能独立学会的不教,教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教。”“三教”即 “教学生最易错的点,教学生自己最难学的地方,教学生他想不到的地方”。所以,备课,你首先要明确本课你要教给学生什么?哪些可以“不教”,哪些“要教”!因此,在确定好课题之后,我先通过阅读各类资料和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把关于平均数的知识点一条条罗列出来:1.平均数的意义。2.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和先总和再平均分。求平均数的方法,学生能够独立学会,所以我采用的是预习单的形式,让学生自学掌握。把本课的重点放在了“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在人数相等或不等的情况下,判断各队的成绩好坏如何选择准确、快速的方法”上。这样,我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针对性地去设计教案了。

    二、研究意图,改编例题。

    数学书上的例题大多都是专家们精心编写的,它们的价值不言而喻。所以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使用。根据课改“以学定教”原则,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把一些例题的形式和数据稍作改编。像《平均数》这课,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我对例1、例2都进行了改编。其中例1我是这样设计的:

    活动一:环保小卫士(课件出示预习单内容)

    1.405班第一小组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

    平均每人收集了(    )个。(提示:可以在图中画一画,也可以算一算)

    学生汇报:

    1)在图中移一移。

    师:我们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叫(移多补少)(教师板书)

    2)用计算的方法。(1412+11+15)÷4

    师:谁再来说一说。

    师:这里的52表示?4表示?13表示?

    师:归纳一下这种方法,(先总和再平均分)(教师板书)

    师:同学们,我们用两种方法解决了这道题,那第一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13个),这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

    师:哎,这13表示的是每个人收集的实际数量吗?(不是)理由?这里找到吗?

    师:那13这个平均数是怎么得来的?

    师:哦,原来平均数是我们通过移一移或者算一算而得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这部分意图在于1: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和先总和再平均分。2.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是我们通过移一移或者算一算而得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2.这是第二小组瓶子收集的情况:

    小美 小左 小智 小宇

    8 13 12 15

    师:第二小组收集的平均个数可能是几个?并说明理由。(肯定在815的之间。)

    师:你觉得呢?同意吗?

    师:好的,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有(移多补少、先总和再平均分),那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先总和再平均分)理由。

    师:是的,像这样数据有点乱,平均数不能马上移出来的话,还是老老实实算比较好!

    师:一起通过计算来验证。写在预习单的后面。你来,平均数是多少?(12),符合我们的猜测吗?也就是说(平均数肯定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哎,为什么这里也有个“12”呢?这两个“12”表示的意义一样吗?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不一样,表格中的12表示的是小智实际收集瓶子的个数。而平均数12表示的是这四位同学收集瓶子的总体水平。)

    这部分“求第二小组收集的瓶子的平均个数”。通过三个问题的串联,达到教学目的。问题一:第二小组收集的瓶子的平均个数可能是几个?理解平均数的范围。问题二: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法?初步体会为了解题方便,不同的数据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来求平均数。问题三:为什么这里也有个“12”,这两个“12”表示的意义一样吗?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这样,对例题的稍加改编,教学效果就出来了。

    三、检测知识,设计练习。

    练习要有针对性。要针对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住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把知识点嵌入其中。而且要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变式,分层次地安排,以适应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平均数》这课,我以智力答题的形式,分为1分题——我会判”(分别检查的是平均数的意义和总数和份数要对应这2个知识点。)、“2分题——我会选”(分别检测的是平均数的范围、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方法的选择,数对平均数的影响和总数和份数一一对应等知识点。)、“5分题——我会解决”(考查的是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好这个知识点。)同时,我还设计了智力答题得分卡,让学生记录自己每项所得的分数。

    项目 我会判 我会选 我会解决

    得分

    并提问:1.我想知道我们班谁得分最高,怎么办?(算每个人的总分)。2.我想知道哪一组是优胜小组,怎么办?(算每一小组的平均分)。3.我想知道我们全班同学的总体情况,怎么办?(算一下全班同学的平均分)

    这样,平均数的知识点基本上都体现在练习中了,我也可以对学生本课的学习水平做出比较全面的判断了。

    四、构思方案,串联全课

    一堂课是一个整体。各个教学环节应把握意图,突出重点,重点的内容细细探究,简单的知识点,一笔带过。环节间的过渡要自然、有趣。最好把一堂课置于一个情境中,给人以整体感。像《平均数》这课,我以“环保小卫士”、“踢毽子比赛”和“智力答题比赛”三个活动串联全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效果颇佳。

    以上,就是我在课改背景下,对于如何备课的一点思考,一点作为,希望能带给大家一点启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