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基于仪式感的养成教育研究——以厦门市园南小学为例
基于仪式感的养成教育研究——以厦门市园南小学为例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庄莉


    厦门市园南小学  

    摘要:文阐述了建设基于仪式感的养成教育的具体方法,并阐述了厦门市园南小学仪式教育的实际案例。

    关键词:仪式教育;养成教育

    教育即生活。生活需要仪式感,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对于学校而言,仪式感是让一些原本普通的事件成为闪亮的时刻铭记在个体的记忆中,也串联成了个体的生命史。它真正的意义是帮助学生直面成长,激活他们好好长大的心愿,并开始向更美好的自我转变。

    一、仪式教育与养成教育

    (一)仪式教育

    仪式是德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只要创新仪式活动内容,精心策划议题、议程,让学生主动全员全程参与,就能增强仪式育人的实效性,推动学校德育的科学性建设。

    仪式的氛围是学生人生的重要体验仪式的隆重、正式,典礼的热烈、典雅,会深深地留在脑海中,对其心灵起着深刻、持久、潜移默化的感染效应。

    仪式的过程是学校文化的直接体现仪式的过程是学校文化的直接展示,它不仅体现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应该融合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更关注学生健康和谐成长。

    仪式的组织是管理水平的现场检验无论多大的场面都能保证井然有序,无论怎样的意外都能做到临危不乱……。这不仅需要经验,也需要魄力。而有效的组织本身又是对师生的极好的教育,最终将能震撼人心、洗礼心灵。

    (二)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的教育,就是所谓的“教养”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可见,抓好养成教育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养成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的工作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都已明确指出,德育对于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推行养成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在中小学推行德育的明确要求。

    (三)仪式教育与养成教育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文的论述,可知养成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而仪式是德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仪式教育可以作为养成教育的一种手段。仪式的隆重、正式,典礼的热烈、典雅,能够深刻的影响一个孩子的精神和信仰,能够震撼人心、洗礼心灵,产生一种仪式感,那么如何将学生的仪式感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即如何建设基于仪式感的养成教育,下文将进行论述。

    二、基于仪式感的养成教育

    建设基于仪式感的养成教育,可以将仪式教育和养成教育联系起来,共同实现德育的目标。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追求形式与内涵并重。仪式感教育既要注重仪式的外在形式,也要注重仪式背后的内容、精神和情感。仪式教育离不开盛大的意识活动这一形式,而养成教育则不一定会有盛大的形式,这是二者之间的明显区别,为建设基于仪式感的养成教育,必须追求形式与内涵并重,才能将仪式与仪式背后的用意和寓意联系起来,将意识教育和养成教育联系起来。不能顾此失彼,只注重仪式的组织,而忽略仪式的主题等内容的宣传和演绎,否则,仪式丝毫起不到养成教育的作用,本身也丧失了其震撼心灵的初衷。

    其次,设计活动时,要赋予学生充分的权利。不要站在成人的视角来设计统领。学生不应该只是单纯的参与者和旁观者,更应该成为仪式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只有参与其中,学生亲身经历,才能给学生的行为习惯带来最深刻的影响,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仪式教育的作用,才能成为养成教育,发挥养成教育的持久作用,令学生形成持久的行为习惯。

    最后,要具有时代的气息,敢于创新。当学生对于一些固定的仪式逐渐失去仪式感的时候,学校可以试着从教育主题的多元性、丰富性及教育主体的联动性等方面加以突破创新,让传承与革新并举,常变常新。仪式教育要发挥作用,必须能够引起学生内心的震动,如果学生对仪式已经厌烦,仪式教育就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一定要创新仪式的外在形式,这样仪式所承载的内涵才能被学生所接受。

    三、厦门市园南小学的案例研究

    在近20年的教师生涯中,我看到的入队礼几乎都是这样进行的:教师在台上宣布,某某某等多少名学生加入少先队,然后,红领巾就被学长学姐们戴到了他们的脖子上。这一切本身并没有错,但当几年前自家女儿即将入队之时,作为家长的我强烈地想听到女儿的名字被响亮地念出,而不是被浓缩在“等”里。又有多少孩子的父母,跟我是一样的心情。那时.作为家长和校长的我,真正意识到:冗长又忽视个体的典礼,无法触及心灵的流程,仅仅只是仪式,而“仪式”不一定能带来“仪式感”。

    于是,我们开始了入队仪式的改革,教师开玩笑说,这可是按照奥斯卡的规格在操办。从着装开始,学校要求学生家长着正装出席。起先,有部分家长认为这是小题大做,但我们用心进行说明:当我们去听音乐会时,要求要盛装出席,以示尊重,今天我们的孩子用自己的努力和表现来告诉你:爸爸妈妈,我要成为少先队员了!我们不是也要怀着一颗尊重的心?后来每年的入队礼,家长都身着笔挺的正装,充满自豪感。

    当然,改革的重点有,一是去掉了“等”,每位入队的学生,他们的名字都会被一一念到,并由爸爸妈妈亲自为他们戴上红领巾;二是与多数择优入选不同,几年来,我们全部采用“全员入队”,所有一年级的学生都能第一批入队。因为,那些曾经“第二批”  “第三批”入队的学生其实是被变相贴上了“后进生”的标签,那当他们入队的时候光荣感又从何而来?当然,“全员入队”并不是没有“门槛”,我们的门槛是一本属于学生自己的“入队手册”。在入学时,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一本“入队手册”,他们在爸爸妈妈和教师的帮助下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并用一个学期的时间逐一实现。经历了这么长的铺垫与努力,入队礼那天顺理成章地成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自豪一刻。有学生说,当听到自己的名字被教师大声叫到时,他尽吃奶的力气回应:  “到!”那一刻,他都被自己震动到。

    经过仪式教育的改革,学生受益匪浅,养成了尊重自我的良好习惯。

    结语

    具有仪式感的学校生活,如同一次次美好的魔法时刻,它触及学生的心灵并折射出最为温暖的光芒。让我们以儿童成长的名义,不嫌麻烦,用心“折腾”,共同创造关于美好、感恩、责任……一切与成长有关的校园新生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