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任务驱动法运用
小学数学教学任务驱动法运用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张兴宝

     

    甘肃省宕昌县阿坞学区麻界小学   张兴宝
    [摘要]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安排探究性任务、开放性任务或实践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培养起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从而促进教学的优质、高效。
    [关键词]
    小学数学;任务驱动法;教学策略
    小学生受年龄和认知等方面的影响,在学习数学时往往漫无目的,不知从何学起,造成学习的效率不高。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学生指明了方向,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明确的任务来开展教学活动,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从而顺利完成既定的任务。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安排探究性任务、开放性任务或实践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培养起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从而促进教学的优质、高效。
    一、新课改下小学数学任务驱动的思考
    1.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下,要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精力旺盛,好奇心强,所以教师要按照学生的特点选择和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通过竞赛答题的形式分开教学,另外,教师要听取学生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引发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小组和小组的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主动进行学习。所以,要不断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树立数学思维,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可为任务驱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中,预习这一环节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预习可以熟悉课本内容,在开始讲课之前发现难以理解的地方,有利于课堂上提高学习效率。不过,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很难掌握正确预习的方法,所以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可以正确预习,同时还要强调预习对于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小学生获得预习方法的同时获得自主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又会为任务的驱动提供质量的保证。
    二、探究性任务,激发学生探索精神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设置探究性任务可以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起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的学习。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围绕方案进行探究、得出结论,从而发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有自动开关的玻璃门、时钟、电梯等,接着教师给学生安排了任务:从中找出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并通过将实物图形转化为几何图形来发现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总结它们的特征。带着这样的任务,学生进行了探究与交流,发现这三种现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运动前后形状与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但也有着不同的地方,如平移是沿着直线运动,旋转是围绕一个中心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方向转动一定的度数,轴对称则是对折之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探究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三种图形变换的基本特征,从而在比较中把握它们的概念及性质。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与发现,可以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累起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开放性任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思维是灵活的、开放的,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任务,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放性任务让学生能够多角度思考问题,也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活动中得以体现,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了数学素养。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时,教师可以在前面已经学过“负数”的基础上,对于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进行深度拓展。教师给学生设计的任务为:以教室座次为例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以你的位置为原点,用有序数对表示你喜欢的同学的位置。这样的任务开放性比较强,因为是以自身的位置为原点,所以不同的学生所画出的坐标系是不同的,在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生时也是不同的。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横轴和纵轴,将一个平面分成了四部分,在表示时就可以发现,有的同学的座次需要用到负数来表示,这样也就让学生对于负数的认识有了一个全面的提升。同时在展示之后,学生还可以总结出,与自己同一列的同学在用有序数对表示时前一个数为0,与自己同一行的同学在表示时后一个数为0,这样也就为以后系统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培养了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践性任务,发展学生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学习数学能够更好地为生产、生活服务。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实践性任务,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数学的本质,发展起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实践性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们身体上的“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两人一组分别量一下自己的“身体尺”,知道自己的一拃、一庹、一步、一脚分别的长度,然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任务:用自己的“身体尺”量一量身边物体的长度,注意选择合适的“身体尺”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在组内分享、交流。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不需要知道物体的确切长度,并且也不可能时刻带着尺子,所以“身体尺”就显得特别重要,学生在量出自己“身体尺”的长度后,就可以自主探索一些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同时教师也不需将学生固定在教室里,可以让学生到操场上验证一下跑道的长,搂一搂大树估计一下一圈的周长等等。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激发,能够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同时在实践中更好地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在为学生精心设计好任务后,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来发现和理解知识,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以提升,真正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华.浅析小学数学的任务驱动教学法[J].学园(教育科研).2012(22).
      [2]徐彭荣.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应用题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教学参考.2007(3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