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素养的培养
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素养的培养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 高永华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第十二中学   高永华
      摘 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仅从问题教学法进行探讨,论述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素养的培养问题和具体策略——提出具有启迪思想的问题、设计开放性问题、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活动”中引发问题等,以期实现通过问题的讨论,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学习能力之目的。
    关键词:初中地理;启迪思维;设计问题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地理除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形式存在外,还必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应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视听、讨论、体验、互相学习等效率高的教学方法,促成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认识与感悟,促成地理技能的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本人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地理思维培养
      文化是人地关系的具体表现形态,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各具特色的文化能很好的诠释地区间的环境差别。在“黑非洲”这个以部落或部族为社会基本单元地区,舞蹈是最古老、最普遍、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与舞蹈如影相随的音乐诠释着他们的肢体语言,将他们宣泄的情感主题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充满活力节奏感强的鼓乐,因大幅度的身体动作造成的强烈律动感的舞蹈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黑人音乐舞蹈的特色。轻重缓急的鼓点、肢体夸张的舞蹈动作模仿出他们农事、狩猎、战争等活动。在人地关系的最初阶段,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适应环境的结果,而人类文化具有强烈继承性,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撒哈拉以南非洲文化的了解来加深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深刻反映了地理环境构成要素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只有建立了地理环境要素间相互作用的综合认识,理解人地关系,把握住体现地理思维特征及过程和方法的内容,才能使地理课堂教学过程更好地体现出地理性,形成完整的地理思维过程。
      二、设计开放性的问题
      “世界的气候”的学习,针对“全球变暖”这一现象,让学生结合所学的气候方面的知识,谈一谈“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应对和解决“全球变暖”这个实际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人类可能遭受到什么样的危害等,这些问题,实践性很强、开放性强,答案可以多种多样,有利于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再如,在进行“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的教学时,学生了解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地貌特征的形成以及了解了黄土高原的地形、降水、土壤特征、植被严重被破坏等时,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我为黄河治理出点子”。问题给出后,学生个个争先恐后、信心百倍,人人张开思维的翅膀自由思考,除了给出“造林种草”外,还提出许许多多的奇思妙想,显然以所学的课本知识为基准,在所学的基础上,乐于思考、勇于创新,通过对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快乐。
      三、从教科书“活动”中引发引导讨论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中有这样一个“活动”:“假如你是五岭县的县长,你将把‘引进人才发展教育和科技,再多修些公路,发展旅游业,发展煤化工工业,加强对外联系,扩大果树种植面积’的哪一条建议放在第一位?为什么?”一进入问题情境,学生们可兴奋了,大家畅所欲言、直抒己见,最后其中一方观点是把公路交通放在第一位,其理由系列(理由集群、综合理由)归纳概括为“要致富,先修路”、“经济建设,交通先行,交通是先行官”、“公路交通设施是基础设施”、“公路是对外联系的有形基本纽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基本物质条件”等,另一方观点则是把引进人才发展教育和科技置于首位,通过争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竞争与合作意识、地理问题分析能力、交通地理思维能力等素质得到了有效综合训练培养,身心也得到了调节性愉悦。
      四、从课程间内容交叉中引发引导讨论
      例如在学完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后,笔者问学生们对成语“杞人忧天”有什么新的认识?这时他们觉得语文课文怎么也跟地理联系上了,对此很感兴趣,思维异常活跃,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争论着,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甲说:“杞人所以忧天,说明他具有不同于常人的超前意识、前瞻意识,这种意识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有相似之处,通过学习我认识到:由于人类滥伐森林,滥垦草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沙漠面积扩大,另外乱排工业废水污水、乱丢废弃物等造成了环境污染。我还从报刊上看到了厄尔尼诺效应、拉尼娜效应、臭氧层空洞等现象,所以我认为我们不但要忧天还要忧地,因为如果不采取措施,人类就真的会‘大难临头’了。”乙说:“我从资料上看到,日本虽然是一次性筷子的最大消费国,而且本国的森林覆盖率也很高,但是没有大量砍伐树木,却大量地进口一次性筷子。日本非常注意森林资源的保护,做到了‘无忧而忧’。而我国有些地方却大量砍伐森林,只重视眼前利益,从而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因此我们要学习杞人的忧患意识,从现在做起,保护好自然资源。”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增强了环境忧患意识,认识到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起科学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见长了。
      参考文献:
      [1]许喜保.培养初中生地理学习技能及提高地理素养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3(1).
    [2]钟茜.创设兴趣热点 培养地理素养:浅谈初中地理课堂内外的课程活动设计[J].新课程·中学,2015(5).
     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城关小学  张东
      摘  要: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同时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性     课堂教学
      一、小学数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本人在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1.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3.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需教师及时加以点拨指导。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4.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5.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二、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1.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行民主教学,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
      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学生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
      总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同时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在民主教学中,学生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