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视域下的高质量育人:内涵、问题与路径
生活教育理论视域下的高质量育人:内涵、问题与路径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11月上 作者:刘欢

    江苏省南京市晓庄小学  刘欢

    摘要:本文基于生活教育理论,探讨了高质量育人的内涵、问题和路径。当前存在一些问题,如应试教育的压力、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等,给高质量育人带来了挑战。本文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研究新课标背景下基础教育高质量育人的路径,以期实现基础教育重构。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高质量育人具有重要意义,为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基础教育;教育重构;高质量育人

    作者简介:刘欢、女、工作于南京市晓庄小学、中小学二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提升学校教学的有效性,确保学校教学的高质量,捍卫学校教学应有的尊严[1]高质量教学指向学生整体性发展,无论是在教学设计中,还是在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中,始终贯彻五育融合原则,通过整全性教育促进学生持续健康发展,进而实现教学育人的目的,真正彰显新时代高质量教学的为人性和属人性特征,推动学生高质量发展。[2]

    那么,什么是高质量育人?高质量育人存在的问题或者现实表现如何?高质量育人有哪些发展路径?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探讨基础教育重构和高质量育人的应然走向、现实表现与发展路径。

    一、高质量育人的内涵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特质是生活,是行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高质量育人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认为,高质量育人旨在培养高素质型人才,要做到优化课程设置,增加跨学科教学和五育融合的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品德素养和创新素养等核心素养。育人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心理支持。

    二、高质量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育人目标不适切

    高质量育人应该紧密关注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以培养他们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然而,一些目标可能过于僵化,难以适应时代发展与学生需求。一些目标可能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缺乏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二)育人资源不充足

    城乡教育差距、区域教育不均衡,影响着高质量育人的实现。国家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城乡和地区的教育质量存在着显著差距,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学校相对资源匮乏,在一些社会经济较弱的地区或贫困社区,学校可能面临招生困难、教师素质不高和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导致教育质量的差异。

    (三)育人环境待优化

    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也影响着高质量育人的实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些都在不断呼唤着基础教育变革。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某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可能与教育目标存在冲突,需要加以协调。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传统的评价体系主要依靠考试分数,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导致教育过程过于应试化,学校和教师过度关注提高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进而影响学生高质量发展

    三、高质量育人的发展路径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把教育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广泛接触生活,把知识运用于生活,才能获得真正的能力。为了解决基础教育在实现高质量育人方面面临的问题,基础教育需要以生活为基础进行重构。

    (一)细化育人目标,确保五育“并举”

    最新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报告指出,我国学生在阅读、数学等方面的测试结果优异,但在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能力方面相对较弱。为了实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必须首先制定明确而实际的教育目标。确保五育“并举”,实现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学内容和活动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应地,基础教育的目标也应遵循这一理念。

    (二)完善评价体系,坚持“能力导向”

    教育评价制度是高质量育人的重要保障,应兼具科学性、公正性和有效性。要实现高质量育人,教育教学需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学习成绩只是评价的一方面,不能作为判断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教学过程、学习结果与评价方式必须衔接一致,实现“教---做”的一致性。这需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评价细目,采取全面系统的评价方法,来测评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真实程度,确保评价能够全面反映教学效果,为教学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三)优化教育过程,体现育人为本

    优化教育过程是实现高质量育人的关键。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首先,教学过程需执行目标导向,加强对学生创造力、实践力、批判思维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通过项目学习、实践活动和跨学科教学等方式提供更多实际应用的机会。其次,必须完善教育资源配置和提高教师素质。陶行知强调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需要注重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保障教育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再次,必须解决教育内容与方法单一问题。学校需要注重学科交叉和跨学科教学,构建开放式、创新性的教育环境,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和个性化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徐继存.高质量教学的时代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232):9-11.

    李森.新时代高质量教学的基本特征与实现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32):12-1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