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找到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着力点
找到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着力点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4年1月上 作者:李邵杰

    洛阳市高新实验小学   李邵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颁布以来,“量感”属于新增加的核心词,所谓量感就是人们的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地、自觉地理解运用“量”的意识,它是一种“量”的直觉、对量的敏感性、对“量”的直接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是我们教育教学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感悟“量感”,浅谈一下自己的做法和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萌生量感

    量感它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在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选用学生身边的例子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量感。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毫米时,先让学生摸一摸书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然后再估一估书的长度、宽度和厚度,既让学生复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又设置了新课学习障碍,唤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毫米的欲望。当用整厘米不能度量物体长度时,应该怎么办?自然想到了要用比厘米更小的新的度量单位--毫米来解决,萌生了毫米是比厘米更小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念头。

    例如教学《公顷与平方千米》时,我们可以不使用教材上的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占地面积这个例子。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对“鸟巢”都很陌生,更不清楚它到底能有多大。我们可以用校园的占地面积,当地城市公园,或者大多数学生都去过的景区来学习、认识公顷。用自己学校的操场面积来感受1公顷有多大,还可以带着学生在校园里走一走,让学生感受1公顷有多大。

    二、激发兴趣,感知量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中主要研究的量有表示物体长度的量及其数量关系、表示物体质量的量及其数量关系、表示时间的量及其数量间的关系。其中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和时间单位时、分、秒属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小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若在教学中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量感的兴趣,就会让学生瞬间感悟量感。

    例如,射线和直线都是原始概念,要让学生了解射线可以在一个方向上无限延伸另一个方向固定不动,而直线是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这些性质,因为生活中没有原型,只靠想象是难以让学生认可的。但我们借助多媒体教学,利用孩子们最喜欢看的动画片《西游记》里面孙悟空的定海神针故事为背景,通过孙悟空金箍棒的奇妙变化为契机,巧妙地举证了射线的属性,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射线和直线的这一性质。

    三、实践活动,体验量感

    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实践活动,对身边的实物做调查研究,体验量感。如在教学1毫米有多长时,让学生认识尺子上的一毫米以后,再让学生感知一毫米有多长。可以让学生量一量一分的硬币恰好是一毫米,先让学生将一分硬币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夹住感知一毫米,再抽去硬币,让学生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从而理解一毫米的长度对推荐念。这样从触觉、视觉直观感受了一毫米有多长,感知了一毫米的概念。

    学生在课堂上的测量和测试结果可以达到课堂学习的效果,但学生的记忆能力有限,对长度的感知较弱,即量感不强,需要课后进行实践,加强巩固和实际应用。如果老师可以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家里常用家具的数据测量。比如让学生估算电视、茶几、冰箱的长、宽、高,并记录估算结果。然后,使用卷尺等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最后,将估算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进行比较,以检验自己估计的“准确性”。通过一系列课后实践活动,学生能很好地掌握一些常见物体的“大小”。同理,在学习质量时,可以请学生回家后称体重、称自己家一顿饭吃的米的重量、估计一斤蔬菜有多少等活动。通过以上一些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完成的课后测量活动,充实学生的量感,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抽象概念,理解量感

    小学阶段所学的几何图形都是从现实的物品、实物中抽象出来的,所以要先有实物,之后在头脑中要有表象,最后再到抽象的几何图形之间,三者要建立密切的联系。如果能建立起这个密切的联系,说明孩子具有了一定的空间观念,也就是建立了量感。

    点、线、面、体等都是从物体形状、位置、大小关系等具体形象抽象概括出来的,它们是经过人们的思维加工理想化、纯粹化才得到的,例如,直线这个概念所反映的“直”和“可以无限延伸”等特征都是从具体的条形物体中理想化、纯粹化来的原始概念。所以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具体实物中让学生感知这些几何概念,还要注意数学概念的纯粹性,这需要一个过程。低年级学生初学很可能认为尺子就是直线,黑板的边界就是直线,这也很正常,到高年级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自然会理解直线的概念和性质。

    五、优化教法,掌握量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学握量感.例如,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是先后两个知识点,在教学中分层次展开。教学毫米时是通过量一量、数一数、找一找等几个步骤,教师引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紧接着教学分米,就不重蹈旧辙,要改变教学方法。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眼观察、用口交流、用手操作、用脑思考,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他们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又如,在比较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大小时,设计演一演的活动:让五名同学分别扮演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再自述各自的用途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同学们会争先恐后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而不是直接去比较大小,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教法,面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法,力求优化教学方法,扎实掌握量感。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感悟“量感”是一个长期教学实践研究的课题,以上仅仅是一些针对量感在某些方面的教法和认识,今后会多加学习相关知识,紧扣课标,以求更完善对数学量感的认识。教学时,从量感上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发展需要,使其获得基于课本知识的全面发展,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