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之道何以激活历史课堂
返回顶部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4年6月上 作者:谢剑雄 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谢剑雄 引言: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继续前进的道路上取之不尽的源泉,正如有学者所说,“也许未来就在面前,但当我们转身,一样会看见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积累了雄厚的资源。只有能够在这两者之间从容穿行,才能够真正具有创造力”。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必须面向未来地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使之更好地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公民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考古不仅仅是一门探寻古代文明遗迹的学科,更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为历史教育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深度。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考古学家们不断挖掘出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料,为我们展现出古人的生活、思想和文化。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如何将考古的发现与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了历史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探讨考古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拓展与思考,探索如何借助考古的力量,让历史教育更加生动、立体,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通过发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意识。因此,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学会从考古发现、史料实证中收集证据,提取素材,通过考察学习、小组合作、项目研究等方式,逐步形成对基本史实的理解和思考。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的繁荣,我国现代考古学家的丰硕科研成果正逐步转化为社会文化知识。在考古热潮中提取历史教学素材,补充历史教育资源,拓宽教学思路,丰实历史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构建文化自信,将是历史教师担负的时代使命。 走向大众,让考古褪去神秘面纱 百年来,我国考古学的重大成就证实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考古学凝结了几代考古人的辛勤智慧,考古成果来之不易,值得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土,将尘封的历史揭示出来,一个个考古发现,既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也能从中看到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可以说,考古发现是不可替代的文明课堂。 在民间层面上,不论高分报考北大考古系的钟蓉芳,还是给兵马俑做身份证的文物摄影师赵震,屡屡登上热搜。考古事业从未像今天这样贴近民众,走近生活,接近社会。同时,一年一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如同“考古界的奥斯卡”,备受瞩目,吸睛无数;一批优质的考古纪录片《考古与发现》《又见三星堆》《海昏侯》等揭示了考古的神秘面纱和历史思维的科学严谨性;以《国家宝藏》《鉴宝》为代表的大型综艺节目,使遥远清冷的考古拥有了温度和温情,以平常姿态走进大众的视野。种种迹象表明考古热潮扑面而来,并且不断升温。考古从专家的发现研究逐步走向大众参与保护和利用,考古缓缓地走出深闺,走向社会,服务公众和百姓。 融于教育,让考古焕发新的光彩 考古学是以科学手段发掘实物资料,利用器物、文献学、地层学等研究方法,以研究古代人类社会的科学,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学对历史学科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考古学通过对历史遗迹和遗物的研究,来验证古文献的记录是否正确,还原历史真相,解答历史疑问;考古学还可以提供新的资料,补充被文献所遗落的历史片段,充实历史。在历史教学中,考古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考古资料丰富教学资源 在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资源、考古发现、古墓挖掘等形式多样的考古资料尽收眼底,教师要充分认识考古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并有意识地关注、追踪、重视、利用考古资料和成果,适当地将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服务历史教学。例如,学习史前史,通过山东泰安大汶口代表性的史前文物“箭杆整直器”,探究其用途,感知新石器时代加工精细器物的途径,同时了解考古学家通过什么方法判断史前文物的具体功能。 2.考古知识培养证据意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1]。考古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对历史文献记载进行纠正和补充,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二者相互印证,即“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材料”互相印证,还原历史真相。将考古学知识和考古领域的成果恰当地切入历史教学中,是培养学生历史证据意识和实证精神的有效途径,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掌握收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了解史料的多样性,提取史料中的有效信息,作为可靠证据重构历史,进而培养学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例如,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从甲骨文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是具备较严密系统的文字,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甲骨文与青铜器上的金文、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甘肃省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纸,一脉相承,记载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同时,发掘殷墟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构建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的框架,使传统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成为信史,帮助学生树立“孤证不立”的证据意识。 3.考古资源提升综合能力 考古资源应用于历史教学,能拓宽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未知,主动参与历史学习。这不但可以发挥考古资源的价值,而且能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尤其,近几年来史学素养逐渐成为中高考的考查方向之一。例如,下题: 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故甲骨文主要为占卜卜辞。卜甲大小因占卜主体的身份不同而异。王卜所用龟甲多属各地进贡的大龟,平民或小贵族一般用本地或附近产的尺寸较小的龟。龟的大小乃是等级、权力、地位的一种标志。由材料可知( ) A.甲骨文记载的都是商王占卜的内容 B.甲骨文只利于研究商朝的政治 C.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 D.甲骨大小在商朝是权力的标志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下的综合能力。题目显示出考古成果和历史教学的紧密结合,以及考古在历史认知中的重要性。考古不仅发挥了探寻历史真相的功能,还利用可信的考古史料重现历史的真实态度和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利用有效的考古资料不仅可以培养史料实证的意识,还能够提升学生提取信息、辨别考查、分析比较、归纳思辨等综合能力。因此,该题选D。 4.基于考古开展主题学习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明确指出,“从宏观的历史学发展趋势来看,19世纪是历史学专业化、学科化的时代,到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历史学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流融合,显示出一种整体化与跨学科化的趋势”。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考古学本身作为一门交叉融合的学科,涉及信息技术、考古学、历史学、物理学、地质学、美学等学科,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例如,利用考古三维动画就是把隐晦的考古变得可视化。考古三维动画整合了考古、艺术、技术,从音、色、像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历史遗存,为历史教学提供新载体和新素材,将考古纳入课堂,融合考古成果与历史教学,必将推动历史教学中新型主题学习项目的开发和拓展。 5.考古资源重构历史解释 考古最重要的作用是对历史文献记载进行纠正和补充,根据考古发现重构历史解释[2]。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均是通过考古学重新建构历史。例如,考古研究发现,5000多年前,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燕山以北的红山文化、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等都闪现出文明的火花,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形象地称之为“满天星斗”。这些文明的发展是动态变化的,也有碰撞和交流。在地域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展示了中华文明多点起源的灿烂图景,考古丰富了历史内容,重构了历史解释,从而改变了“黄河文明一元论”。 立足文化,让考古激活历史课堂 在考古背景下,历史教师承担着以下角色:考古资源的守护者、传播者,学生热情的唤醒者、点燃者,文化传承的自信者、复兴者。充沛的考古资源必将为历史教学提供丰富的课堂资源和情景体验。 1.运用考古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故事是师生对话历史的黏合剂。教师应讲好考古和文物的故事,通过故事赋予文物生命和温度,透物见人,以物见史。例如,1929年,裴文中在周口店发掘出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这件头盖骨化石的图片是初中历史课堂必用的资料。它的发掘过程和神秘失踪都是学生的兴趣点。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考古发掘故事、文物保护故事来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点燃学生心中的考古热情,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的兴趣。 2.透过历史细节,感受历史温情 人类起源史和史前史作为历史研究的起点,常常依赖于考古学的成果来建构。即使是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也需要通过无数考古的细节资料来印证、丰富和完善。考古文物,就像是历史的活化标本,它们不仅仅是静态的展品,更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细节,能够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温情。 当我们站在考古现场,目睹着一片古老的遗址被慢慢揭开面纱时,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临古人的生活场景。一块块古老的陶器、一串串精美的首饰、一方方精巧的建筑,它们不仅仅是静态的展示物,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传承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在这些文物的面前,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更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情感、信仰和思想。 3.通过场景体验,感受文化气息 《课程标准》课程实施部分明确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开发利用社会资源。我校进行的调查数据显示,62%的学生乐于走进博物馆。 苏州拥有百余家特色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等历史教学资源,如草鞋山遗址、苏州博物馆、状元博物馆等,这些都是学生触摸历史的场域和重要途径,能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场所。特殊的场馆营造出历史的浓厚氛围,学生可以近距离观赏、接触文物,感受文物的悠长气息。 距离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10公里处的草鞋山遗址,在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草鞋山遗址的文化堆积层厚11米,可分10层,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到春秋吴越文化,整个序列几乎跨越太湖地区、乃至长江下游一带从新石器时代到先秦历史的全部编年,中国考古界称之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学习先秦历史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考察草鞋山遗址,沉浸式地体验历史现场,增强学生直观历史感受。学生可以在行走中了解家乡历史及中华文化,在时空跨度中真切地感受历史脉搏。实地参观历史场景的活动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 4.创新教学活动,激发历史热情 历史教师可以以考古为载体,创新设计教学活动,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丰富的教学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研习历史的兴趣。例如,通过观影活动实现三个一,即认识一位考古学家,了解一项重大的考古发掘,看懂一部考古纪录片;充分利用信息化科技手段,利用3D打印文物;绘制文物、历史遗迹、遗址和建筑等;合理想象文物的故事,做文物的代言人;模拟举办考古趣味知识竞赛等。通过开展多种关于考古文物的创意活动,引领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思,培养学生学、思、做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5.观赏考古文物,激活文化基因 考古学为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基础。考古学和历史教育共同肩负起根植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任。每位师生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主体实践者。 在学习两汉科技与文化时,教师可将考古文物长信宫灯、雁鱼灯融入课堂,设置教学环节如下:欣赏器物,猜测用途和探究奥秘。以雁鱼灯为例,学生直观感受其独特巧妙的造型设计,继而惊叹烟气通过中空并相通的鱼腹和雁颈导入贮有清水的雁腹,从而具有净化室内空气的功效,既美观又巧妙,充分展示了历史文物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它证实了西汉环保理念和古人的高超智慧。考古文物是固化的历史,是文化载体,承载着民族的文脉。我们应通过文物将民族文化深植心底,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考古学的知识符合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素质教育,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独立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考古学对历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学会运用考古学方面的知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喧宾夺主,考古学方面的知识只是辅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课常上要注意把握重点和次重点,善于巧妙的将考古学的知识融入到课堂中。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李重周.关于考古实物资料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探讨[J].文理导航,2019(05):56-57. 作者简介:谢剑雄出生于1970年1月,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党委书记、全国优秀科研校长、全国德育工作先进校长、全国书法教育名师、教育部长三角中小学名校长高级研修班优秀校长、《江苏教育》栏目特约主持人、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市优秀园丁先锋、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工业园区首批金鸡湖教育创优人才,多次主持省级以上教育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著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半壶青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