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减负”背景下学生课余时间管理实践策略
“减负”背景下学生课余时间管理实践策略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4年6月上 作者:​谢清玲 吴茜 毕运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小学 谢清玲 吴茜 毕运

    双减”背景下学生闲暇时间管理能力培育的实践探索,这是一个德育工作中比较新、研究较薄弱的话题。笔者将从学生闲暇时间管理现状闲暇时间管理能力培育的必要性闲暇时间管理能力培育的具体路径个方面和大家说一说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小学的具体做法。

    一、学生闲暇时间管理现状

    我校现有学生1355名,均为6~9岁儿童。通过日常观察和个别访谈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闲暇时间拥有量少;闲暇活动类型单一;时间管理指导缺失;时间有效利用不足。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小学生年龄小,自主管理能力普遍较弱,大多数孩子缺乏时间管理观念,对学校的闲暇时间没有充分地认识并进行有效地利用。其二,“双减”背景下,学生的作业量得到了管控,课外时间虽然增加了,但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大多数老师都非常关注课堂学科教学,而忽略了闲暇时间育人的契机;学校对课外活动的安排也不那么重视,比较单一。其三,家长缺乏时间管理的知识和方法,闲暇时间管理意识淡薄。诸多因素影响之下,导致了学生闲暇教育的缺失。

    二、闲暇时间管理能力培育的必要性

    何谓闲暇时间?就是在一段时间中,没有必须做的事,能够由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其特点决定了这部分时间可能容易被浪费、被虚度。

    闲暇时间管理能力培育必要性在于有利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能力特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实现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自我发展;有利于减少家庭矛盾,促进亲子和谐。

    我校一直都非常重视对学生闲暇时间管理能力培育的价值导向,所谓闲暇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帮助学生意识到怎样的闲暇生活才有价值,即解决闲暇时间投向的问题。让学生能形成“自然、自主、自省”的闲暇时间管理能力,逐步发展学生的闲暇素养。

    三、探索闲暇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的具体路径(1N

    闲暇时间管理是德育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学生的闲暇生活,由短时到长时,由课内到课外,由学校到家庭,全方位、多角度引导学生对闲暇时间的发现和利用,从教师引导到自主管理,探索学校1+N闲暇时间管理模式的具体路径。

    (一)统筹一年闲暇主题,形成“自然而然”的状态

    每学年,我们都会将德育活动与闲暇时间进行整合,统筹本学期的闲暇活动框架。活动主题为八大板块:健康、安全、仪式、环境、感恩、品格、劳动、爱国、国际理解,将闲暇时间管理的能力自然而然渗透于不同年段学生的成长之中,培养低段学生合理利用闲暇时间、中段学生有效利用闲暇时间、高段学生高效利用闲暇时间。

    (二)开展一月闲暇活动,发展“自己做主”的意识

    学生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闲暇时间管理课程的开发要依靠学生自主进行,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闲暇中开发课程,在开发课程中更好地感受闲暇时间。

    我校很多家长在龙泉汽车城工作,结合学校“汽车课程”,学生自发绘画废旧轮胎,于是在孩子们的建议下,老师们广泛征集废弃轮胎,并将其发给学生周末进行绘画创造,一个月时间,全校学生通过自主申领,一共绘画了1004个轮胎,内容涉及国家、民族、省份、建党一百周年等主题,现在,这些轮胎已经成为校园的跑道,学生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了德育、劳育和美育。

    结合学校“环境教育”,学生用废旧纸壳做了不少汽车模型,不仅装饰了班级,还装点了学校,一汽大众得知我校实际情况,主动每月将一汽大众的废旧部件提供给我校,使得学生闲暇时间也产生社会影响力。

    (三)组织一日闲暇生活,提升“自我反省”的能力

    学校利用班会课,每月组织一次“闲暇大讲堂”,学生定期分享自己日常闲暇时间的安排,师生、生生间讨论“什么样的闲暇生活更有价值”的问题,不断推进学生自我反省,让学生有正确的闲暇价值理念,清晰闲暇时间投向的问题。

    此外,还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个性选择与组织实施,利用晨会、课间、餐后、午休、放学前的时间,进行各类知识的分享,各种活动的体验,如二年级4班,老师每天中午请吃饭快的小朋友可以先到教室进行“科学大探索”的学习,大大提高了午餐的速度;一年级3班的老师在每日午餐的时候给学生播放轻音乐,潜移默化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三年级的老师下课不光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创设课间游戏的新花样,还和孩子们一起打造游戏空间,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当孩子把时间投入到喜欢的事情上,他们的未来时间才有发挥的可能。

    (四)开发校外闲暇方式,实现“三联”的n种可能

    针对周末、假期等较长闲暇时间的管理,我们努力开发校外闲暇方式,联动家长、社区、社会协同育人,发挥“三联”的无限可能性。

    学校自制“青鸟成长手册”,劳动板块和家长反馈让学生意识到在家中应该合理利用好课后闲暇时间。

    “青鸟志愿手册”,开放“志愿服务时间、地点和内容”,让学生走进社区服务,走进社会服务。

    “寒、暑假活动册”让学生更加科学合理规划自己的闲暇时间,内容包含了家庭中用实际行动感恩父母,在家的学习安排,还有了解龙泉,了解成都,了解祖国的板块,让学生用闲暇时间去感受,去实践,从而爱家乡、爱祖国。

    “1+N”是相互关联且相互支撑的,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花瓣不同却瓣瓣同心,直指学生闲暇时间管理能力的“自然、自主、自省”。

    时间管理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自我教育,家长和教师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他们生命中的参与者、辅助者以及引导者,但是真正的管理主体是学生,是小学生自己,学生学会了闲暇时间管理也就是学会了坚持和自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从他育到自育是未来教育的必经之路,学生个人是闲暇时间的主体,也是闲暇教育的主体。闲暇观念的形成,最终要通过学生自我才能内化。结合闲暇时间的特点,进行合理引导,让学生自主地安排活动内容,做自己的主人,在自我主动参与、实践、探索中自我调控,通过自我闲暇教育能力的提高,使闲暇教育落到实处。这也是所有方法的根本:教会学生自我教育,养成有效利用闲暇时间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闲暇素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