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语文与心理学融合探究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为例
语文与心理学融合探究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为例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11月上 作者:熊丽娟

    湖南省衡南县第一中学   熊丽娟

    【内容摘要】高中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学业的繁重与成长的阵痛,家庭的期望,自我认知的觉醒与复杂的外界,都让高中生的内心充满了压力、迷茫、烦闷,甚至抑郁自杀。怎样让要校学习的学生在学习书本的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生命教育,笑对困难?不妨多利用语文学科和心理学学科融合来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引导学生走出迷惘,走向阳光。

    【关键词】语文  心理学  学科融合  探究

    近几年来,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新闻,某校高中生承受不住学业压力跳楼自杀,某高中学生因人际关系紧张,导致抑郁自残。这些现象已经呈上升趋势,给社会、家庭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怎样才能让这些富有朝气的花朵能正视挫折、热爱生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是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基本属性,也是语文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最根本的特点;人文性则重点强调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这点看,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学科,在学习中还承担着教化的责任所以高中所入选的课文都具有竖立榜样,启人心智,培养情操的功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借助自己的学科优势,借力心理学学科来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呢?下面就以我们参2022年湖南省在线备课大赛获奖作品《最无奈的艳羡——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高中的课文面向青春期的青少年,入选了很多引人向善,教人求真的课文。而热爱生活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题材。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围绕人文主题“生命的诗意选了被赐金放还的李白所写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失意潦倒的杜甫在漂泊中写下的《登高》,还有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辛弃疾所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同的时代似乎有着相同的人生境遇。而这其中被贬于黄州的苏轼所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似乎更是这些作品中能指导学生面对失意挫折最具教育与借鉴意义的素材。

    读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教学大纲,我们设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苏轼及本词写作背景。(文化常识)

    2、归纳词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体悟本词情感主旨。(诗歌鉴赏)

    3、联系本单元另外四篇课文,探究古人面对挫折失意时诗文所传递生命感悟与人生态度,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心理调适、挫折教育)

    二、教学过程的实施

    创设情境:由“人生不如意常十八九”引出人生总会遇到挫折这一话题。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人们总是在理想与现实中摇摆,歆羡着别人的成功,感慨着自己的失意。做为豪放派大词人在遇到挫折失意时,他是怎么做的?本单元的其他古人又是如何消解困顿失意的?让我们探究古人的际遇与失意,思考他们是怎样调适心理,走出困境的。

    实施过程:分成四个阶段。

    阶段一:利用“最无奈的艳羡”这一情感概括的主题词,找出苏轼艳羡的对象——周瑜,分析并总结他在苏轼笔下所呈现的人物形象特点。阶段二:结合词人经历,思考这艳羡背后有哪些无奈?阶段三:面对失意的人生,苏轼和本单元的其他古人都是怎么做的?阶段四:你遭受过挫折吗,你一般会怎么做?我们应该要怎么做?

    在这四个教学阶段中,第一二阶段是完成语文学科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创造与鉴赏等核心素养。而第三个阶段是过渡,开始对课文进大单元联读,深入挖掘其中所传递的“生命的诗意”,并由此开始引入积极心理调适这一话题。而第四阶段是让学生对平时所面临的一些烦恼、压力、困境,关涉了他们学习、生活、交友、家庭等方方面面,畅所欲言,并由心理学老师现场指导,展示微课——《轮椅上的梦》(取材于本校2021届物化生身残志坚的励志考生谢可欣,现就读于湖南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引导学生从心理学的角度,采用积极的方法——目标明确、悦纳自己、自我暗示、不断自我激励与坚持——来对待学业、人生中的挫折。

    三、教学反思

    本次是笔者学校第一次尝试展开学科融合教学,以双师课堂的形式试水。根据学生的反馈效果不错。

    (一)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首要问题[6]。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而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 。学生的学科素养依赖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另外,通过对课文的挖掘也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与生命观。

    语文学科作为与心理学科关系较密切的相关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融合心理科,可以在完成知识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获得一些较实在的抗压、解压的方法。这利于身心健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一学多用

    (二)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理念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导”,即以学生为根本,让学生主动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师要善于并充分驱使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拓展知识的丰富内涵、生命意义和经验实践。教师课堂设置的问题探究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甚至那些隐秘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面对交叉的学科知识,学生可能会更愿意去探讨教师设计的新型问题,可能会更愿意去思考这些课本内容的延伸。

    (三)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中既有语文知识又有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懂得做题的同时还能使所学知识更加有利于服务生活。此外,学生也对双师课堂产生好奇,会去思考语文与心理学中的联系。从中,学生学会了从文学作品中去汲取精神力量。从文学作品中学会一些化解压力的方法。对老师而言亦是老师的成长过程,鞭策教师不断思考、不断学习学科融合、优化课堂的新模式

    综上所述,学科融合的研究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符合时代需求的,也是推动育人方式转变的必经途径。但是如何做好融合教学研究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温儒敏主编  语文必修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年1月第一版

    [2]《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年8月第1版

    [3]《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7年版 2020年修订

    [4]李兴芳  突出语文特色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D]山西   新课程

     


返回顶部